第480部分(1 / 4)

心,遂往往傷於偏駁。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鄭康成祀於其鄉;作《蘇氏檮杌》,以鍛鍊蘇軾,復伊川九世之讎,至今為通人所詬厲。其文格亦頗頹唐,不出當時風氣;詩歌多至數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葉,士大夫侈談性命,其病日流於空疏,敏政獨以雄才博學,挺出一時。集中徵引故實,恃其淹博,不加詳檢,舛誤者固多,其考證精當者亦時有可取。要為一時之碩學,未可盡以蕪雜廢也。

其集名曰“篁墩”者,考新安有黃墩,為晉新安太守黃積所居。子孫世宅於此,故以“黃”為名。自羅願《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載皆同。敏政乃稱“黃”

本“篁”字,因黃巢而改,遂稱曰“篁墩”,為之作記,且以自號。其說杜撰無稽,然名從主人,實為古義,今亦仍其舊稱焉。

△《楓山集》·四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章懋撰。懋有《楓山語錄》,已著錄。懋初在詞垣,以直諫著名。今集中第一篇即其原疏。考元夕張燈,未為失德,詞臣賡韻,亦有前規。而反覆力爭,近乎伊川之諫折柳,未免矯激太過。然其意要不失於持正,故君子猶有取焉。至其平生清節,矯矯過人,可謂耿介拔俗之操。其講學恪守前賢,弗逾尺寸,不屑為浮誇表暴之談。在明代諸儒,尤為淳實。《明史》本傳稱,或諷之為文章,則對曰:“此小技耳,予弗暇。”有勸以著述者,曰:“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蓋其旨惟在身體力行,而於語言文字之間非所留意。故生平所作,止於如此。然所存皆辭意醇正,有和平溫厚之風。蓋道德之腴,發為詞章,固非蠟貌梔言者所可比爾。

△《莊定山集》·十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明莊撰。字孔暘,江浦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南京禮部郎中,事蹟具《明史》本傳。官檢討時,以不奉詔作《鼇山詩》,與章懋、黃仲昭同謫。淪落者垂三十年,世頗推其氣節。惟癖於講學,故其文多闡《太極圖》之義,其詩亦全作《擊壤集》之體,又頗為世所嗤點。然如《病眼詩》“殘書楚漢燈前壘,草閣江山霧裡詩”句,楊慎亦嘗稱之。其他如“山隨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土屋背牆烘野日,午溪隨步領和風”,“碧樹可驚遊子夢,黃花偏愛老人頭”,“酒盞漫傾剛月上,釣絲才颺恰風和”諸句,亦未嘗不語含興象。蓋其學以主靜為宗,故息慮澄觀,天機偶到,往往妙合自然,不可以文章格律論,要亦文章之一種。譬諸釣叟田翁,不可繩以禮貌,而野逸之態,乃有時可入畫圖。

錄之以備別格,亦論唐詩者存《寒山子集》之意也。

△《未軒文集》·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黃仲昭撰。仲昭有《八閩通志》,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劉節所編。凡文六卷、詩五卷、詞一卷,而以碑文、墓誌銘附之。仲昭官編修時,與章懋、莊並以疏爭元宵煙火事廷杖謫官,當時有“翰林三君子”之目。後懋與並以聚徒講學為事,而仲昭獨刻意紀述。《八閩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縣誌》、《興化府志》皆所編錄。故楓山、定山之名滿於天下,仲昭幾為所掩。然三人氣節相同,居官清介相同,文章質實亦略相同。未可以仲昭篤志勵行,不作語錄,遂分優劣於其間也。林瀚作《仲昭墓誌》,稱其作為文章,渾厚典重,無艱深聱《石堯》之語。鄭嶽《莆陽文獻傳》亦稱其有《未軒集》若干卷,文詞典雅。今觀其集,雖尚沿當日平實之格,而人品既高,自無鄙語。頡頏於作者之間,正不以坦易為嫌矣。

△《醫閭集》·九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賀欽撰。欽字克恭,其先浙之定海人,以戍籍隸遼東義州衛。登成化丙戌進士,授戶科給事中,謝病歸。弘治初,起陝西參議,檄未至而母歿,乃上疏懇辭。服闋,遂不復出。事蹟具《明史·儒林傳》。此編乃其子士諮蒐輯遺稿並生平言行都為一集。前三卷為《言行錄》。四卷至七卷為《存稿》,皆雜文。第八卷為《奏稿》。第九卷為《詩稿》。以欽常讀書醫無閭山,自號醫閭山人,因以名集。欽之學出於陳獻章。然獻章之學主靜悟,欽之學則期於返身實踐,能補苴其師之所偏。嘗言“為學不在求之高遠,在主靜以收放心而已”。故集中所錄言行,皆平易真樸,非高談性命者可比。而所上諸奏疏,亦無不通達治理,確然可見諸施行。在講學諸人之中,獨為篤實而純正。文章雖多信筆揮灑,不甚修詞,而仁義之言,藹然可見,固不必以工拙論也。

△《翠渠摘稿》·七卷、《補遺》·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