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翰林院檢討,與解縉等同直內閣,遷國子祭酒。洪熙元年加太子賓客,致仕,家居二十年而卒。事蹟具《明史》本傳。史稱儼少嗜學,於象緯、占候、律筭、醫卜之術無不通曉。又稱是時海內混一垂五十年,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學之士。儼館閣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纂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皆為總裁官。而以議論戇直,為同僚所不容。故久於國學,未能大用。其詩頗近江西一派,詞旨高邁。
寄託深遠。與“三楊”之和平安雅者氣象稍殊。文章則得法於熊釗,釗學於虞集,授受淵源,相承有自。故其氣格高老,律度謹嚴,可以追蹤作者,卓然為明初之一家。《明史·藝文志》載《頤菴集》本三十卷。此集詩文各止一卷,乃後人選本,非其全帙。然嘗鼎一臠,亦足以知其概矣。
△《青城山人集》·八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王璲撰。璲字汝玉,長洲人。洪武中舉浙江鄉試,以薦攝府學教授,改應天訓導。永樂初,擢翰林五經博士,官至左春坊左贊善。後坐解縉累,下詔獄瘐死。洪熙初,贈太子賓客,諡文靖。事蹟附見《明史·鄒濟傳》。史稱璲少從楊維楨學。嘗應制撰《神龜賦》,璲第一,解縉次之。其文采為當世所重。
然所著詩稿散佚。正統十二年其孫釒堂始裒次為編,其姻家華靖刪定為八卷,即此本也。《靜志居詩話》稱其詩不費冥索,斤斤唐人之調。吳人徐用理集永樂後詩家三百三十人,以璲壓卷。今觀其詩,音節色澤,皆合古格,誠有擬議而不能變化者。然當元季詩格靡麗之餘,能毅然以六代、三唐為楷模,亦卓然特立之士,又不得以王、李流弊預繩明初人矣。
△《東里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楊士奇撰。士奇有《三朝聖諭錄》,已著錄。明初“三楊”並稱,而士奇文章特優,制誥碑版,多出其手。仁宗雅好歐陽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紆餘,得其彷彿。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文典則,無浮泛之病。雜錄敘事,極平穩不費力。後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遂為七子之口實。”然李夢陽詩云“宣德文體多渾淪,偉哉東里廊廟珍”,亦不盡沒其所長。蓋其文雖乏新裁,而不失古格。
前輩典型遂主持數十年之風氣,非偶然也。集分正、續二編。正集所載較少,續集幾至倍之。其《別集》四種,一即《代言錄》,一為《聖諭錄》,一為《奏對錄》,一為士奇傳志諸文,綴於末為《附錄》。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楊文貞《東里集》,手自選擇,刻之廣東,為人竄入數首。後其子孫又刻為續集,非公意也。”然則《續集》乃士奇所自芟棄,非盡得意之作。以其蒐羅較富,往往有足備考核者,故仍其舊並錄之焉。
△《楊文敏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明楊榮撰。榮有《後北征記》,已著錄。榮當明全盛之日,歷事四朝,恩禮始終無間。儒生遭遇,可謂至榮。故發為文章,具有富貴福澤之氣。應制諸作,渢渢雅音。其他詩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為人。雖無深湛幽渺之思,縱橫馳驟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實無疵,臺閣之文所由與山林枯槁者異也。與楊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柄國既久,晚進者遞相摹擬,城中高髻,四方一尺。餘波所衍,漸流為膚廓冗長,千篇一律。物窮則變,於是何、李崛起,倡為復古之論,而士奇、榮等遂為藝林之口實。平心而論,凡文章之力,足以轉移一世者,其始也必能自成一家,其久也亦無不生弊。微獨東里一派,即前後七子亦孰不皆然。不可以前人之盛,並回護後來之衰;亦不可以後來之衰,並掩沒前人之盛也。又何容以末流放失,遽病士奇與榮哉。
△《省愆集》·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黃淮撰。淮字宗豫,永嘉人。洪武丁丑進士,除中書舍人。燕王篡位,命入直文淵閣,升翰林院編修,累進右春坊、大學士,輔皇太子監國。為漢王高煦所譖,坐系詔獄十年。洪熙初復官,授武英殿大學士,累加少保,卒諡文簡。事蹟具《明史》本傳。淮當革除之際,身事兩朝,不免為白圭之玷。史又言淮性頗隘,同列有小過,輒以聞。解縉之死,淮有力焉。人品亦不甚醇。然通達治體,多所獻替。其輔導仁宗,從容調護,尤為有功。雖以是被謗獲罪,而賜環以後,復躋禁近。迨至引年歸裡,受三朝寵遇者,又數十年。遭際之隆,幾與“三楊”
相埒。其文章舂容安雅,亦與“三楊”體格略同。此集乃其繫獄時所作,故以《省愆》為名。當患難幽憂之日,而和平溫厚,無所怨尤,可謂不失風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