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部分(2 / 4)

,與茲山古蹟不甚相關。正如魏、晉以下之公侯,名系郡縣,而事殊茅土。志乘之中,載之不為贅,削之亦不為闕也。牧成此書在大德乙巳,至明年丙午春而牧卒。此書第五卷後附住持、知宮等題名,有及丙午六月後事者,疑為道流所增入。又《人物門》有牧及葉林二傳,前題“續編”二字,亦不知續之者為誰。舊本所有,姑並存之。又書稱《圖志》,而此本乃有志無圖。當為傳寫所脫佚,無可校補,亦姑仍其闕焉。

△《長安志圖》·三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元李好文撰。好文字惟中,東明人。至治元年進士,官至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致仕,給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祿終其身。事蹟具《元史》本傳。此書結銜稱陝西行臺御史。考本傳稱好文至正元年除國子祭酒,改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尋遷河東道廉訪使,又稱至正四年仍除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六年始除侍講學士。此書蓋再任陝西時作也。自序稱圖舊有碑刻,元豐三年呂大防為之跋,謂之《長安故圖》。蓋即陳振孫所稱《長安圖記》,大防知永興軍時所訂者。好文因其舊本,芟除訛駁,更為補訂。又以漢之三輔及元奉元所屬者附入。凡漢、唐宮闕陵寢及渠涇沿革制度皆在焉。總為圖二十有二,其中渠涇圖說,詳備明晰,尤有裨於民事。非但考古蹟,資博聞也。本傳載所著有《端本堂經訓要義》十一卷,《歷代帝王故事》一百六篇,又有《大寶錄》、《大寶龜鑑》二書,而不及此《圖》。《元史》疏漏此亦一端矣。此本乃明西安府知府李經所鋟,列於宋敏求《長安志》之首,合為一編。然好文是書,本不因敏求而作。強合為一,世次紊越。既乖編錄之體,且圖與志兩不相應,尤失古人著書之意。今仍分為二書,各著於錄。《千頃堂書目》載此編作《長安圖記》,於本書為合。此本題曰《長安志圖》,疑李經與《長安志》合刊,改題此名。然今未見好文原刻,而《千頃堂書目》傳寫多訛,不盡可據。故今仍以《長安志圖》著錄,而附載其異同於此,備考核焉。

△《汴京遺蹟志》·二十四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明李濂撰。濂有《祥符先賢傳》,已著錄。是書以歷代都會皆有專志,獨汴京無之,又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蕪穢猥瑣無足觀(案元老書記風俗瑣事,與地誌體殊,此語過當,謹附訂於此),遂摭拾舊聞,編次成帙。義例整齊,頗有體要。徵引典核,亦具見根據。在輿記之中,足稱善本。雖其精博辨晰,不及《長安志》、《雍錄》諸書,而自朱梁以迄金源,數百年間建置沿革之由,興廢存亡之跡,皆為之匯考臚編。略存端緒,亦復粲然如指諸掌。宋敏求《東京記》今已不傳,得濂此書,亦足以補其闕矣。

△《武林梵志》·十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吳之鯨撰。之鯨字伯裔,錢塘人。萬曆己酉舉人,官浮樑縣知縣。是編以杭州梵剎盛於南宋,至明而殘廢者多,恐遺蹟漸湮,乃博考乘牒,分城內、城外、南山、北山及諸屬縣,凡得寺院四百二十六所。俱詳志創置始末,及其山川形勝。

後分《天朝寵錫》、《宰官護持》、《古德機緣》、《歷代勳績》四門,備紀名流勝蹟、高僧支派。各編小傳,序錄井然,頗有條理。其中採輯宋元明人詩文,如仙林《崇先二寺記》見曹勳《松隱集》,《智果寺記》見徐一夔《始豐稿》,而志俱失載,不免稍有脫漏。又如宋張敦禮捨鍾之法雲寺,非杭之法雲寺,而以名同誤入。又撰《法相寺碑記》者前作範楷,後作沈楷,亦有駁文。然其搜剔幽隱,實多《武林遺事》、《西湖遊覽志》所未載。如《明遠堂詩》次於蘇軾諸作之後,而《東坡集》無之,張九成《喻彌陀塔銘》亦不見於《橫浦集》。張伯雨《天池樓詩》與本集互異,可以參考。其遺聞軼事,亦足為考古談藝之資,正不徒為伽藍增故實矣。

△《江城名跡》·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宏緒撰。宏緒字士業,新建人。明末以薦授晉州知州。時劉宇亮以閣臣督師,欲移兵入晉州。宏緒拒不納,坐謫為湖州府經歷,鼎革後終於家。是書以南昌省會為南昌、新建二縣地,因考其名跡。以城之內外為限,凡去城遠者則不及。多詳於樓觀、祠宇、梵剎、園亭之類,捲上為《考古》,卷下為《證今》。

自序謂“古與今不以時代為斷,而一以興廢存亡為斷”。蓋事皆目歷,非徒案籍而登也。宏緒文章淹雅,在明末號能復古。故作是書,敘次頗有條理,考證亦多精核。惟喜載雜事,多近小說。且多曼衍旁涉,如“天寧寺”條下載寺僧淫褻之類,頗乖大雅,亦非地誌之體。是則體例未嚴,不免為白璧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