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於槐子口西之馬壕,別開河道,由麻灣抵海倉,以達直沽。鑿之遇石而止。獻於元人所鑿之西,燒石開道十四里,麻灣以通。於是江淮之舟,可至膠、萊。餘三十里,功未竟,獻適遷去。有撓之者(案《明史·孫應鼇傳》,稱為山東布政使時有創開膠萊河議者,應鼇力言不可,則撓之者指應鼇也),功遂不成。獻因敘其案牘為一編,以貽後來,此書上卷是也。其下卷則獻沒之後,膠、萊人思其功,祀之名宦。工科給事中李用敬又理其說,奏請續蕆其事。其後人又匯刻之,附獻書以行雲。
△《吳中水利通志》·十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七卷分序蘇、松、常、鎮並杭、嘉、湖諸府之水,而各以歷代修浚之跡附載於後。次為《考議》二卷,次為《公移》三卷,次為《奏疏》三卷,次為《紀述》二卷。其敘事皆至嘉靖二年止,每卷之末,題嘉靖甲申錫山安國活字銅版印行。安國嘗翻刻留元剛所編《顏真卿集》及《年譜》,蓋亦好事之家也。
△《河治通考》·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吳山撰。山,高安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端。是書大旨謂河雖經數省,而自龍門下趨,則梁地當其衝,故河患為甚。前有自序雲:“近日所刻《治河總考》,疏漏混復,乃重加校輯,匯分序次。”一卷曰《河源考》,二卷曰《河決考》,三卷至九卷曰《議河治河考》,末卷曰《理河職官考》。上溯夏周,下迄明代,總為十卷。前有崇禎戊寅其曾孫士顏序略,蓋重刊時所作也。
△《吳江水利考》·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沈啟撰。啟字子由,號江村,吳江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是書大旨以吳江為太湖之委,三江之首。凡蘇、松、常、鎮、杭、嘉、湖七郡之水,其瀦於湖,流於江,而歸於海者,皆總彙於此。故述其源委之要,蓄洩之方,輯為一編。前二卷曰《水圖考》、《水道考》、《水源考》、《水官考》、《水則考》、《水年考》、《堤水岸式》、《水蝕考》、《水治考》、《水柵考》,後三卷皆《水議考》,乃啟晚歲家居所輯。至國朝雍正中,其八世孫守義復為校正刊行。《江南通志》稱其於水道最為詳核。今觀其書,於治水條規,頗為明備。
於支派曲折,尚不能一一縷載也。
△《全吳水略》·七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吳韶撰。韶,華亭人,自號秦阜山人。是書成於嘉靖戊戌。首載蘇、松七府為《總圖》,次作《捍海塘紀》,次列太湖、三江及諸水源委。凡疏導修築之事,以及歷代官司職掌、公移事實,悉採錄之。
△《兩河管見》·三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潘季馴撰。季馴有《司空奏疏》,已著錄。此書乃其巡撫廣東時,值兩河水決,再以右都御史督理河道之所建白也。首卷為圖說,冠以敕諭,二卷治河節解,三卷為修守事宜。其大旨與所撰《河防一覽》相同雲。
△《治水或問》·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龐尚鴻撰。尚鴻字少襄,南海人。副都御史尚鵬之弟。以貢入國學,上書政府。復獻飛車、飛舟諸疏,得旨下部。授鹽城訓導,擢英山知縣。時河決為祖陵患,尚鴻撰進《治河三策》。值巡撫與河臣議不合,移怒尚鴻,謫西安縣教諭,終崑山縣丞。蓋亦好事而兼好議論者也。是編乃其在鹽城時講求治河方略,設為或問,類次成書。其力闢毀高堰之議,大抵與潘季馴相合。末附《開澗河疏草》一首,則專論泗州祖陵利害雲。
△《新浚海鹽內河圖說》·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序略雲:“海鹽地勢卑下,與海沙平。每潮水漲,高出平地丈餘。恃以障蔽者,僅石塘,石塘之內有裹土塘,然猶不能御潮。必有內河以納過塘之水,而後洩其橫流之勢。”萬曆五年海溢,鹽邑受害特甚,是年遂開內河。此編即詳記是役。其說撮舉大要,而圖則甚詳。蓋海鹽知縣所刊,稱於時巡撫浙江僉都御史為徐拭。拭字世寅,常熟人。嘉靖丁未進士,以劾趙文華坐謫者,即其人。後官至南京工部尚書,《題名碑錄》作栻,《明史》本傳亦作栻。
此本作拭,刊版誤也。
△《新河成疏》·(無卷數,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工部都水郎中游季勳、沈子木、朱應時、塗淵,主事陳楠、張純、唐煉同編。初,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黃河決浸沛縣諸處,工部尚書朱衡與都御史潘季馴等相度地勢,議於南陽至留城一帶,別開新河。自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