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太湖志》、《震澤編》皆詳於湖中而略於湖外,以所重在名勝,而水利、兵防不及悉,故以此書補所闕雲。
△《蕭山水利書初集》·二卷、《續集》·一卷、《三集》·三卷、《附集》·一卷(浙江江啟淑家藏本)
《初集》,明富玹編,國朝來鴻雯重訂。《續集》、《三集》皆國朝張文瑞編。《附集》,文瑞之子學懋所編。蕭山水利,以湘湖為最溥。明初,其邑人御史何舜賓嘗以清理佔田被禍。玹為舜賓婿,因取章懋、魏驥所輯《水利事蹟》,合梓以行,以備考驗。康熙五十八年,有私決湘湖者,水利幾廢。鴻雯據舊本重加訂正,文瑞又旁搜黃震《萬柳堂記》等文十二篇,為《續集》,並刊行之。雍正十三年,文瑞又以舊作《西江塘》、《湘湖紀事稿》二帙輯為《三集》。
其《附集》則《蕭山水利》十條,即明紹興知府賈應璧所撰《圖說》之舊本也。
△《治河前策》·二卷、《後策》·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馮祚泰撰。祚泰字粹中,滁州人。乾隆壬申舉人。是編乃其肄業中山書院所作。分《前策》、《後策》二集。《前策》三十篇,皆詳述《禹貢》水道及歷代遷徙之跡,而評其得失。《後策》十一篇,皆條析現在利病。《前策》大旨主復北派放河,使東入海,自不病會通。《後策》大旨主閉南崖減水壩,不引濁沙入湖,添建北崖減水壩,另闢海口以洩其泛漲。
△《水鑑》·六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郭起元撰。起元,閩縣人。歷官盱眙縣知縣,遷泗州知州、宿虹同知。
皆積水為患之區,因即所見聞,勒為一編。凡《論》十四篇,《說》四十四篇,《策》六篇,《考》四篇。刻於乾隆癸酉。其論淮徐一路,皆身所閱歷之言。其他如江南、浙江、湖北、山東諸水,則亦傳聞之論。至於《黃河源流》一篇,仍襲元人舊說,尤未得其真也。
△《安瀾文獻》·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沈光曾撰。光曾,秀水人。官高郵州知州。是編輯前明及國朝修治南河大要,分為四篇。一曰《分黃》,二曰《導淮》,三曰《利運》,四曰《全下》。
以皆錄前人奏議之詞,故名曰《文獻》。其大旨在於劉老澗多設滾壩,疏通沭河。
以六塘清水道之,使疾趨入海,以治河。於張福口、裴家塘等處浚引河,使洪澤之水盡出雲梯關,以治淮。又繪圖冠於卷首。末有乾隆十年重刻《書後》一篇,乃其病中所作。謂潘季馴稱河不兩行,乃泇河未創、中河未開以前,以黃河為運道,故有是說。今則運道自清河、桃源以上,已無藉於黃河,自宜隨時籌畫。
又稱惟別穿一渠之說,必不可行。穿則河水橫經,運道挾之而走,實有可虞。黃壩新河之陳跡足鑑雲。
──右“地理類”河渠之屬,五十二部、二百四十五卷,內二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北邊備對》·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錄。是書前有大昌自序,稱“淳熙二年因進講《禹貢》,孝宗問以塞外山川,未能詳對。紹熙中,奉祠家居,乃補撰此書。以緣起於講筵顧問,故仍以《備對》為名”。凡二十一則,皆摭史傳舊文,無所考正。
△《江東地利論》·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武撰。武始末未詳。所論凡十篇,首論東南北古昔為最盛;次論南北勝負之勢;次論東南地勢在江、淮;次論西南地勢在巴、蜀;次論合淝、濡須攻守之要衝;次論襄漢、荊南上流之重鎮;次論襄陽為江陵捍蔽;次論壽春為江東捍蔽;次論西臨關隴,東瞰青、齊,以取中原;次論中外盛衰在於天時。大抵亦與《江東十鑑》相表裡,蓋宋南渡後人人能為是言也。
△《東南防守利便》·三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陳克、吳若同撰。考《宋史·呂祉傳》,祉知建康,與吳若等共議,作此書上行在。大略謂立國東南,當聯絡淮甸、荊、蜀之勢,蓋專為南宋立言者也。
此本刊於明崇禎間,前有祉《進書繳狀》一篇,稱吳若為本府通判,蓋其幕屬雲。
△《邊防控扼形勢圖論》·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江默撰。默始末未詳。其《進書狀》有云:“臣效官極邊四載,考究今古地名形勝,撰列《邊防控扼形勢圖》並《論》二十四首,繕寫成冊。皆是今日邊防急務。不如此行,則淮西不可守,無淮西則長江不可恃。昔三國吳無淮西,亦守巢湖,不敢退守長江。以長江千里,不可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