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葉方恆撰,方恆字學亭,崑山人。順治戊戌進士,官至山東濟寧道。是編即其督理山東河道時所輯,專言漕河之在山東者。首《圖志》,次《河渠》,次《職制》,次《人文》。大致採掇明王恕《漕河通志》、王瓊《漕河圖志》、車璽《漕河總考》諸書,而稍參以近時之形勢。
△《明代河渠考》·(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製圖考》,已著錄。是書採取有明列朝實錄,凡事之涉於河渠者,悉案年編次。天啟四年以後,則雜取邸抄野史以足成之。視史志所載稍詳,然頗傷冗雜。考斯同嘗預修《明史》,此本疑即其摘錄舊聞,備修志之用者,後人取其殘稿錄存之也。又兩江總督所採進,亦有此書,題曰《明實錄河渠考》。所載止於萬曆四十八年,知當時隨筆抄錄,本未成書。後來傳寫其稿者,各據所見之本,故多寡互異,並書名亦小不同矣。
△《今水經》·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黃宗羲撰。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是書前列諸水之名,共為一表,皆以入海者為主,而來會者以次附之,如汴入河、須鄭入汴、京入鄭、索入京之類。自下流記其委也,後各自為說,分南北二條,皆以發源者為主,而所受之水以次附之。如衛河出輝縣蘇門山,逕衛輝府北,東流淇水來注之,又過濬縣內黃界,漳水入焉之類,自上流記其源也。其所說諸水,用今道不用故道,用今地名不用古地名,創例本皆有法。而表不用旁行斜上之體,但直下書之,某入海,某入某,某又入某,頗不便檢尋。又渭入河,漳、清、汧、涇、沮入渭,洛入河,瀍、澗、伊入洛之類,皆分條。淇、漳、汶、滹、桑入衛,清入淇,沙、易入滹,溫、義入易,洋入桑之類,又合條,則排纂未善也。其書作於明末,西嘉峪,東山海,北喜峰,古北居庸,皆不能逾越一步。宗羲生於餘姚,又未親歷北方,故河源尚剽《元史》之說,而灤河之類亦沿《明一統志》之舊。松花、黑龍、鴨綠、混同諸江,尤傳聞彷彿,不盡可據。我朝幅員廣博,古所稱絕域,皆入版圖,得以驗傳聞之真妄。《欽定西域圖志》、《河源紀略》諸書,勘驗精詳,昭示萬代。儒生一隅之見,付之覆瓿可矣。
△《明江南治水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陳士鑛撰。士鑛號宿峰,秀水人。康熙初以貢生閣試,授主事。是書大旨主於廣浚分支,共受三江之水;多為尾閭,以殺震澤之怒。故所錄惟以夏原吉議三條為主,而況鍾、李克嗣、呂光、海瑞、許應逵五事附焉,非盡錄明一代治水之政也。
△《湘湖水利志》·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蕭山湘湖為一邑水利所資,宋熙寧間縣民殷慶倡議建塘而未行。至楊時為縣令,始舉其役。而明尚書魏驥修築之後,為豪民所佔,御史何舜賓又以死爭復之。舜賓之婿僉事富玹因作《蕭山水利志》,歲久殘闕。奇齡因其舊本,補輯是編。前二卷詳述湘湖沿革條約,第三卷則附錄諸湖,而終以湘湖歷代禁罰舊例。其大旨以杜侵佔為本。
△《東南水利》·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沈愷曾撰。愷曾,歸安人,康熙壬戌進士,官至山東道監察御史。是書前四卷錄康熙以來太湖、劉河、白茆、孟河諸處興修開浚奏議公牘,第五卷錄折解、緩徵、議賑、兵糧、關稅諸奏議。其目錄內自注有曰:“是卷內有無關水利,因當事大臣仰體主恩,曲為生民請命,俾安樂利,故載入。”蓋因水利而附錄者也。第六卷、七卷皆前代水利沿革,於郡城修築之外,亦附錄賦額、田稅、均糧、鹽口諸事,蓋亦留心於民事者。然志乘皆已具載,此為贅出矣。
△《治水要議》·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孫宗彝撰。宗彝有《易宗集註》,已著錄。此書載曹溶《學海類編》中。
其議治河之法,以築歸仁堤、疏周家橋為主。蓋亦執一偏之見,未可坐論起行也。
△《太湖備考》·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金友理撰。友理字玉相,吳縣人。是書卷首為巡幸圖說。卷一總志太湖。
卷二為沿湖水口、濱湖山。卷三為水治、水議。卷四為兵防、湖防、論說、記兵、職官。卷五為湖中山泉、港瀆、都圖、田賦。卷六為坊表、祠廟、寺觀、古蹟、風俗、物產。卷七為選舉、鄉飲。卷八為人物。卷九為列女。卷十、十一為詩。
卷十二、十三為文。卷十四為書目、災異。卷十五為補遺。卷十六為雜記。大旨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