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3 / 4)

,竟以故紙置之可矣。

△《浙西水利議答錄》·十卷(永樂大典本)

一名《水利文集》,元任仁發撰。仁發,松江人。仕至都水少監。明梁惟樞《內閣書目》雲:“大德間,都水少監任仁發,以吳松江故道陻塞,震澤汎濫,為浙西害,乃上疏條利病疏導之法,凡十卷。”前有仁發自序,又有許約、趙某二跋。末附宋郟亶及其子僑《水利議》。約跋稱“歲甲辰,中書以其議上聞,命中書省平章政事董是役。由是震澤無壅,與三江之勢接,復朝於海”。趙某跋稱,“是錄所載,其要有三:一曰浚江河以洩水,二曰築堤岸以障水,三曰置插竇以限水”雲。

△《海道經》·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惟書中“揚子江”一條,自稱其名曰璚,其姓則不可考。

前有明嘉靖中應良序,疑為元初人所撰,而後人增修之。今觀書末附朱晞顏《鯨背吟》三十三首,晞顏為元人,則此書亦出元人可知矣。其書言海路要害,及佔風雨潮汛諸事,大抵皆為海運而作。其後歌訣,與今人所說亦同。然未免失之於太簡。

△《海道經》·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紀海運道里之數,自南京歷劉家港開洋,抵直沽,及閩浙來往海道。凡《舟定》泊遠近、險惡宜避之地,皆詳志之。又有《佔天》、《佔雲》、《佔風》、《佔月》、《佔虹》、《佔霧》、《佔電》、《佔海》、《佔潮》各門。蓋航海以風色為主,故備列其占候之術。疑舟師習海事者所錄。詞雖不文,而語頗可據。考海運惟元代有之,則亦元人書也。後有《海道指南圖》,乃龍江至直沽針路。嘉靖中袁褧以二本參校,刻入所編《金聲玉振集》,復錄元延祐間海道都漕運萬戶府《海運則例圖》、至正間周伯琦《供祀記》二碑,附於其末。

△《治河總考》·四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車璽撰。璽,宛平人,成化戊戌進士,官至河南按察司僉事。是編考歷代治河之事,以時代先後為次。始周定王,終明嘉靖十七年。又以《禹貢》、《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元史·河源附錄》、宋濂《治河議》、《河南總志》諸條列後。其標題又稱山東兗州府同知陳銘續編。前後無序跋,不知孰為璽之原書,孰為銘之所補。體例參差,刊刻拙陋,蓋當時書帕本也。

△《漕河圖志》·三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王瓊撰。瓊有《晉溪奏議》,已著錄。先是,成化間三原王恕作《漕河通志》十四卷。弘治九年瓊以工部郎中管理河道,乃因恕之書而增損之。首載《漕河圖》,次記河之脈絡源委,及古今變遷,修治經費,以逮奏議碑記,罔不具悉。

《明史》本傳稱瓊出治漕河三年,臚其事為志。繼任者案稽之,不爽毫髮。由是以敏練稱,蓋其書之切於實用如此。惜原本八卷,此本止存三卷,非完帙矣。

△《問水集》·五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劉天和撰。天和有《仲志》,已著錄。嘉靖初,黃河南徙,天和以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乃疏汴河,自朱仙鎮至沛縣飛雲橋。又疏山東七十二泉,自鳧、尼諸山達南旺河。役夫二萬,不三月訖工,詔加工部侍郎。此書蓋據其案視所至形勢利害,及處置事宜,詳述之以示後人。一卷末有《治河本末》一篇,為工部都水郎中郾城楊旦所作,以紀天和之績。後四卷則皆其前後奏議之文也。

△《通惠河志》·二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吳仲撰。仲字亞甫,武進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處州府知府。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開通州運河,明初湮廢,糧皆由陸以運,費重民勞。仲以御史巡按直隸,疏請重浚。不數月工成,遂至今為永利。其事詳見《明史》。後仲外調處州時,恐久而其法浸弛,故於舟中撰此書奏進,得旨刊行。上卷載閘壩建置開浚事宜,而冠以源委圖說,中卷及附錄皆諸司奏疏,下卷皆碑記詩章也。

△《三吳水利論》·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伍餘福撰。餘福有《陝西志》,已著錄,是書凡分八篇。一論五堰,二論九陽江,三論夾苧幹,四論荊溪,五論百瀆,六論七十三漊,七論長橋百洞,八論震澤。皆吳中水利要害,大旨本宋單鍔所論,而推廣之。

△《新河初議》·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明正德間,河決徐沛,運道淤塞,特起盛應期往治之。應期建議,於昭陽湖東北進江家口,南出留城口,開浚百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