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2 / 4)

論。孔延因續為評釋,雜引諸書以證之。

凡每篇之末標“評曰”字者,皆維楨語;標“附評”字者,則孔延所補也。維楨所評,不出明人遊談之習,無足置論。孔延所釋,較有引據,而所徵故事,率不著其出典,亦頗有舛漏。故王維儉以下注《史通》者數家,皆嫌其未愜,多所糾正焉。

△《史通訓故》·二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王維儉撰。維儉字損仲,祥符人。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山東巡撫。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是編因郭孔延所釋重為釐正,又以華亭張之象藏本參校刊定。

卷端有維儉題識,稱“除增《因習》一篇,及更定《直書》、《曲筆》二篇外,共校正一千一百四十二字”。然以二本相校,惟《曲筆篇》增入一百一十九字。

其《因習》、《直書》二篇並與郭本相同,無增入之語,不知何以云然也。孔延注本,漏略實甚。維儉所補,引證較詳。然黃叔琳、浦起龍續注是書,尚多所駁正。蓋劉知幾博極史籍,於斯事為專門。又唐以前書今不盡見,後人捃摭殘賸,比附推求,實非一二人之耳目所能遍考。輾轉相承,乃能賅備,固亦勢所必然耳。

△《史通訓故補》·二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黃叔琳撰。叔琳有《研北易抄》,已著錄。是書補王維儉注所未及,與浦起龍《史通通釋》同時而成。而此本之出略前,故起龍亦間摭用。所稱北平本者,即此書也。浦本註釋較精核,而失之於好改原文,又評註夾雜,儼如坊刻古文之例,是其所短。此本註釋不及起龍,而不甚改竄,猶屬謹嚴。其圈點批語,不出時文之式,則與起龍略同。惟起龍於知幾原書多所迴護,即疑古惑經之類亦不以為非。此書頗有糾正,差為勝之耳。

△《四明尊堯集》·十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陳瓘撰。瓘有《了翁易說》,已著錄。是書《書錄解題》著錄止一卷,此本十一卷,乃後人並其原表序跋合而編之者也。瓘以紹聖史官專據王安石《日錄》改修《神宗實錄》,變亂是非,不可傳信,因作是書以辨其妄。其初竄廉州時所著,名《合浦尊堯集》。但著十論,猶未直攻安石。及北歸後,乃改作此書,分為八門,曰《聖訓》、《論道》、《獻替》、《理財》、《邊機》、《論兵》、《處己》、《寓言》,始力斥王安石之誣。皆摘《實錄》原文,而各著駁論其下,共六十五條。坐此羈管台州。其總論中所云安石退居鍾山,著此訕書以授蔡卞。

卞當元祐之時,增損潤色,九年筆削云云。大抵主於掊擊卞,故史稱京、卞兄弟,最所忌恨,得禍最酷。然朱子尚病其有所避就,未能直中安石隱微雲。

△《讀史管見》·三十卷(內府藏本)

宋胡寅撰。寅字明仲,號致堂,崇安人。官至禮部侍郎,諡文忠。事蹟具《宋史》本傳。是編乃其謫居之時讀司馬光《資治通鑑》而作。前有嘉定丙寅其猶子大壯序,稱“書成於紹興乙亥”,又稱其父安國受知高宗,奉詔修《春秋傳》。

宏綱大義,日月著明,二百四十二年之後,至於五代。司馬光所述《資治通鑑》,事雖備而立議少,實因用《春秋》經旨,尚論詳評云云。案,胡安國之傳《春秋》,於筆削大旨雖有發明,而亦頗傷於深刻。是以《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於其已甚之詞,多加駁正,以持褒貶之平。寅作是書,因其父說,彌用嚴苛。大抵其論人也,人人責以孔、顏、思、孟;其論事也,事事繩以虞、夏、商、周。名為存天理,遏人慾,崇王道,賤霸功,而不近人情,不揆事勢,卒至於窒礙而難行。王應麟《通鑑答問》謂,但就一事詆斥,不究其事之始終。誠篤論也。又多假借論端,自申己說,凡所論是非,往往枝蔓於本事之外。趙與旹《賓退錄》曰:“胡致堂著《讀史管見》,主於譏議秦會之,開卷可見也。如桑維翰雖因契丹而相,其意特欲興晉而已,固無挾敵以自重,劫國以盜權之意,猶足為賢。尤為深切。

致堂本文定從子,其生也,父母欲不舉,文定夫人舉而子之。及貴,遭本生之喪。

士論有非之者(案,寅以不持本生之服遭劾,見《宋史》本傳,其自辨之書則見所撰《斐然集》中),考漢宣帝立皇考廟,晉出帝封宋王敬儒兩章,專以自解。

而於漢哀帝立定陶後一節,直謂為人後者不顧私親,安而行之,猶天性也。籲,甚矣!首卷論豫讓報仇,曰無所為而為善,雖《大學》之道不是過。若致堂者,其亦有所為而著書者歟?”則在當時論者,亦有異同者矣。至國朝朱直作《史論初集》,專駁是書。其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