詆訶之詞,雖不免於過當,然亦寅之好為高論有以激之,至於出爾反爾也。
△《三國紀年》·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陳亮撰。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人。紹熙四年進士第一,官至建康軍節度判官,事蹟具《宋史》本傳。是書大旨主於右蜀而貶魏、吳,名為《紀年》,實史家論斷之體。已載亮所著《龍川集》中,此其別行之本也。
△《議史摘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舊本題曰《新刊祖謙呂先生議史摘要》,又題曰《議史摘粹》。一書之中,其名已自相矛盾。今檢其文,即呂祖謙《左氏博議》,但增以註釋耳。然註釋亦極淺陋,惟版式頗舊,蓋元、明間麻沙書坊所偽刻也。
△《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二十八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惟前有開禧丁卯吳煥然序,稱魏君仲舉比求到永嘉朱先生《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循《通鑑》,案前史,而為之辨論,詞語警拔。侍郎葉公正則亦稱此書事理融會,今昔貫通云云。案《文獻通考》載《紀年統論》一卷,《紀年備遺》一百卷,永嘉朱黼撰。引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起陶唐,終顯德,與此本不符。又載葉適序,稱其書三千餘篇,述呂武、王莽、曹丕、朱溫皆削其紀年。今此本三國始於漢昭烈帝章武元年,不列曹丕。五代始於唐天祐四年迄十九年,下接後唐同光元年,不列朱溫。其例又復相合。考魏仲舉乃建陽書賈,今所傳《五百家注韓柳文集》即出其家,蓋以刊書射利者。又吳煥然序,首以用兵立言,中復有“靈旗北指,諸君封侯之秋”語。蓋開禧丁卯,正韓侂冑肇釁敗盟之時。時方競講北征,故仲舉於《紀年備遺》之中摘刊割據戰伐之二十八卷,以備程試答策之用。觀序末有“上可發前人未盡之蘊,下可以為學者進取之階”語。則書肆之曲投時局以求速售,其大旨瞭然著矣。卷端冠以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世系與地理攻守之圖。又《甲子紀元總要》一卷,於曹丕、朱溫皆紀其年號,與本書乖剌。知亦仲舉所加,非黼之舊也。案《平陽縣誌》,黼字文昭,隱居南蕩山,終於布衣,嘗受業陳傅良之門。傅良喜議論,有《止齋論祖》一書,為當時舉子所重。故黼亦研心史事,以作是編。其原書雖不可盡睹,然二十八卷之中,大抵憤南渡之積弱,違心立論,強作大言。謂南可並北,北不可以並南。侂胄輕舉攻金,浮動者譁然和之,卒召敗衄,未必非黼等偏僻之說有以熒惑眾聽矣。
△《小學史斷》·二卷、《續集》·一卷、附《通鑑總論》·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南宮靖一撰。靖一字仲靖,自號坡山主人,南昌人。是書上起周平王,下迄五代,敘述史事而裒集宋儒論斷,聯絡成文。所採《讀史管見》、《說齋講義》為多,《通鑑》及《程朱語錄》、《呂祖謙集》次之。至邵子之詩,亦摘句綴入。
其他蘇洵父子之屬,則寥寥數則而已。知為講學家也。前有端平丙申自序。其中持論最悖者,如謂始皇當別為後秦,晉元帝當複姓牛氏,皆祖胡寅之說,不能糾正。蓋其書全取舊文,有如集句。遇先儒之論則收之,不敢有所異同故也。《續集》一卷,明廬陵晏彥文所編宋、元二代之事,附以遼、金,又附以西夏、安南,殊無義例。其以宋之南渡為道學之功,宋之不能恢復由偽學之禁。又以理宗能尊周、程,為知復古帝王之治。其大旨以道學之盛衰,定帝王之優劣。而一切國計民生,皆視為末務。視靖一原書,尤迂而寡當矣。是書舊無刊本。明嘉靖中,嘉興府知府趙瀛文始為授梓,而以陽節潘榮《通鑑總論》附焉,蓋鄉塾課蒙之本也。
△《史學提要》·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黃繼善撰。繼善字成性,盱江人。其書以四言韻語編貫諸史,始自上古,迄於宋末,以便初學記誦。然舊本題繼善宋人,而述宋亡且稱德祐幼主降於大元,何耶?寧都魏禧集有是書序,並雲重訂其訛闕,又屬盱江塗大訁乃允恆補撰二篇,復為之注。考宋人所述,宜止於五代。此本既止於宋,則僅補一篇,且又無注,未必即禧之所序。觀大元之稱,當為元人所增也。
△《承華事略》·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元王惲撰。惲字仲謀,東平人。世祖時官至翰林學士,事蹟具《元史》本傳。
此書成於至元十八年,時裕宗為太子,惲官燕南河北道副使,因作此進於東宮,載前代為太子者之事,加以論斷。裕宗甚喜是書,令諸皇孫共傳觀焉。已載所著《秋澗集》中,此後人抄出別行之本。進書啟稱二十篇,厘為六卷。今止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