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亦不足以備考核。
△《日本考》·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言恭、都傑同撰。言恭字惟寅,岐陽武靖王文忠之裔,以萬曆二年襲封臨淮侯。傑字彥輔,蔚州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方言恭督京營戎政時,傑為右都御史。會倭患方劇,乃共摭所聞為此書。記其山川地理及世次土風,而於字書譯語,臚載尤詳。後倭陷朝鮮,封貢議起,傑以力爭不合,徙南京。而言恭子宗城卒為石星所薦,充正使往封。至釜山而倭情中變,易服逃歸,被劾論戍。蓋徒恃紙上空言,宜其不能悉知情偽也。
△《鹹賓錄》·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羅曰褧撰。曰褧字尚之,江西人。是編刊於萬曆中。分列諸國之事,以東西南北為分。欲誇明代聲教之遠,故曰“鹹賓”,其實多非朝貢之國。又敘事古今糅雜,標題人地混淆,亦頗無體例。
△《別本坤輿外紀》·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舊本題國朝南懷仁撰。載吳震方《說鈴前集》中。案:懷仁《坤輿外紀》,別有全本,已著於錄。此本摘錄其文,並刪其圖說,乃叢書之節本。猶明季坊刻竄亂古書之陋習也。
△《西方要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西洋人利類思、安文思、南懷仁等撰。利類思、安文思皆以明末入中國,南懷仁以順治十六年至京師。此書則康熙初年所述,凡二十條。專記西洋國土、風俗、人物、土產及海程遠近,大抵意在誇大其教,故語多粉飾失實。
△《洱海叢談》·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釋同揆撰。同揆字輪庵,雲南大理府文殊寺僧也。是書紀滇南未入版圖之初,引《隋書》西海阿育國王仲子封蒼洱之間,為南詔之始祖。其後世滅而復興者有段氏、蒙氏、高氏,相承至明初,始皆內附。所載“觀音大士結茅郡中,及唐永徽後現身七化”之語,皆近荒誕。以緇徒為地誌,自張其教,固所不免耳。
△《八紘譯史》·四卷、《紀餘》·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陸次雲撰。次雲有《湖壖雜記》,已著錄。是書專錄荒外諸國。古事皆採摭史傳,復見不鮮。近事多據《瀛涯勝覽》、《職方外紀》諸書,亦多傳聞失實。所記西域山川物產,其地自天威耆定,俱入版圖。如謂“高昌盛暑,人皆穴處,鳥飛或為日氣所爍而墮”;謂“火焰山煙焰燭天”;謂“火蠶綿絮衣一襲,止用一兩,稍多,熱不可耐”;謂“白疊子其實成繭,中有細絲”;謂“哈密四味木其實如棗,以竹刀取之則甘,鐵刀取之則苦,木刀取之則酸,蘆刀取之則辛”;謂“龜茲有山出泉,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人服之,齒落更生”。今由嘉峪關南路至喀什噶爾,即經三國故地,安得有此事哉!即其他可知矣。後附《譯史紀餘》四卷:一為東海西海及異物;二為高麗、日本、占城、安南、琉球之詩;三為外國錢文;四為西番、百譯、緬甸、暹羅四國之書。亦皆耳剽之談,不為確據。如“人面魚食目”一條,此書作前朝使臣至日本事。《峒溪纖志》又以為苗人進於初官是土者。一人之書而自相矛盾,是尚可為信史哉。
△《八紘荒史》·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陸次雲撰。次雲既撰《八紘譯史》,記其曾通中國者。因復摭小說稗官所載荒渺之說,為此書。皆無稽之談也。書首題卷之一,則當不止此卷。而次雲所刻雜著,前列總目,此書實止一卷。豈欲續輯而未成歟?
△《峒谿纖志》·三卷、《志餘》·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陸次雲撰。所記皆諸苗蠻種落風俗。前有題詞,稱諸書所載,同異攸殊。
餘徵諸見聞,詳為考正。措詞雖簡,徵事彌該。上卷為《峒谿群言考正》,中卷為《蠻獠志》,下卷為《滇中峒谿所產》。《志餘》一卷則皆蠻中歌謠,自吳淇《粵風續》所採出者也。
△《安南紀遊》·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潘鼎珪撰。鼎珪字子登,晉江人。是編成於康熙二十七年,乃鼎珪遊廣東時偶附海舶,遇風飄至其國,因紀其山川風土之大略。與諸書所記不甚相遠,無他異聞。
△《海外紀事》·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釋大汕撰。大汕,廣東長壽寺僧。康熙乙亥春,大越國王阮福周聘往說法,越歲而歸。因記其國之風土以及大洋往來所見聞。大越國者,其先世乃安南贅婿,分藩割據,遂稱大越。卷前有阮福周序,題“丙子蒲月”,蓋康熙三十五年也。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