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爭鬥、賦役諸事,以至寄莊人戶納糧當差,皆約長主之。蓋欲以約長代《周官》比長、黨正之法。然古法亦未必盡宜於今也。
△《陽明保甲法》·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王守仁撰。悉載牌諭諸文,亦見《陽明全集》中。陳龍正錄出別行,而各附題識於其下。
△《救荒活民補遺書》·三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朱熊撰。熊字維吉,江陰人。取宋從政郎董煟原書,而益以有明恤賑制詔,及前代好施獲福事蹟,其立意不為不善。然序述典故,備錄經典重農之語,則迂而不切;雜載諸史賑恤之文,則繁而鮮要。皆不免剿襲陳言,無裨實政。至於盛陳福報,尤涉於有為而為。蓋鄉里勸施之格言,而非經國之碩畫;二氏因果之緒論,而非儒者之正理也。
△《鹽政志》·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朱廷立撰。廷立,通山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嘉靖八年,廷立以河南道監察御史奉使清理兩淮鹽政,因博考古今鹽制,以成此書。凡分七門:曰《出產》,曰《建立》,曰《制度》,曰《制詔》,曰《疏議》,曰《鹽官》,曰《禁令》。每門各分子目,凡三百九十有四。蓋制詔疏議每一篇立一目,故其繁至是也。
△《嘉靖清源關志》·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劉璽撰。璽字雙泉,濟州衛籍,唐縣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是編乃璽以戶部主事監理臨清關稅時所編,即是關之條例也。序稱嘉靖九年以前,案牘無徵,故舊事皆不載,是猶可以散佚委也。其凡例雲,凡例制不合於今者亦棄不取。則是徵課簿籍,榜示商賈吏役者耳。志乘以存舊典,寧計其現行否耶?璽自序稱:“訪於僚屬,或曰孫松山監清源有聲。過通州,會松山。
松山因出所集《清源關榷政錄》示餘,遂因而補葺為此書。”則其原本實為簿籍,宜其如是矣。璽任滿未及刊,繼其事者為蒲田雍潤,乃授之梓。書中凡署潤名者,又所續增也。
△《淮關志》·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馬麟撰。麟,巴縣人。嘉靖戊戌進士,官南京戶部員外郎。是書凡分八門。
其《建置》不敘淮關之始末,而泛引歷代徵商典故,綴為一卷,殊為汗漫。又地誌列《藝文》一門,原為風土而設。此志不過徵榷之條格,一關之外,皆非所屬。
而亦濫載藝文,尤非體例矣。
△《茶馬類考》·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胡彥撰。彥,沔陽人。嘉靖辛丑進士,官巡察茶馬御史。因歷考典故及時事利弊,作為此書。明制,茶馬御史兼理寧夏鹽務,故第三卷並記鹽政雲。
△《海運詳考》·一卷、《海運志》·二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宗沐撰。宗沐字新甫,臨海人。嘉靖甲辰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乃隆慶六年二月,宗沐任山東布政使時議開海運而作,所載皆其議事呈文。是年七月,復鋟《海運志》,於《詳考》之外增入《海運圖》,並《海運路程》、《奏疏事宜》。考宗沐官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時,請復海運,其疏載所著《敬所文集》中,本傳亦載其略。然史載宗沐運米十二萬石自淮入海,抵天津。南京給事中張煥言:“比聞八舟漂沒,失米三千二百石。宗沐預計有此,私令人糴補。米可補,人命可補乎?宗沐掩飾視聽,非大臣誼。”宗沐疏辨求勘。
詔行前議,習海道以備緩急。未幾,海運至即墨,颶風大作,覆七舟。都給事中賈三近、御史鮑希顏及山東巡撫傅希摯俱言不便,遂寢。時萬曆元年也云云。宗沐蓋掇拾邱濬《大學衍義補》之陳言,以僥倖功名。不知儒生紙上之經濟,言之無不成理,行之百不一效也。觀於宗沐,可以為妄談海運之炯戒矣。
△《洲課條例》·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王侹撰。侹始末未詳。其作此書時,則官南京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也。
明代自鎮江至九江,沿江洲課,皆隸南工部。後以其有影射吞佔之弊,復設官以董之。《明史·食貨志》未詳其法,蓋以其併入地糧內也。是編乃嘉靖中侹為督理時所輯。首載敕諭及課銀數目、取用條例;次載准奏事例八條,部司酌議事宜九條,可以考見一時之制。《千頃堂書目》載《蘆政條例》一卷,不著撰人,注曰“嘉靖己酉南京工部營繕司主事惠安莊朝賓序刊”。此書有朝賓序,與黃虞稷所載合。殆即一書而異名,蓋“洲課”即“蘆政”也。
△《兩淮鹽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