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史起蟄、張矩同撰。起蟄,江都人。矩,儀徵人。書成於嘉靖庚戌,因弘治舊志增損之。董其事者,巡按御史楊選與運使陳暹也。
△《漕書》·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張鳴鳳撰。鳴鳳有《桂勝》,已著錄。是書專論漕運利弊,分為八篇:曰《漕政》、《漕司》、《漕軍》、《漕河》、《漕海》、《漕船》、《漕倉》、《漕刑》,力主海運之利。又以漕船工料不堅,入水易破,欲採木川湖,大治萬餘艘,斥餘材以支數十年用。又以丹陽、京口並出於江,水淺船多,欲別開運道,由孟瀆趨白塔河至揚州。其說頗多難行。
△《明通寶義》·一卷、《廣通寶義》·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羅汝芳撰。汝芳有《孝經宗旨》,已著錄。前明錢鈔通行,其弊百出。汝芳督屯滇省,以滇為鑄錢之藪,因作此書,以明其利弊。大旨以錢制大小輕重,貴在持平,乃足為萬世之利。歷引古來錢制,始自太昊、軒轅,下迄唐宋,臚列具備。其第一篇本義,引據唐人《錢譜》,謂秦世八銖,失之太重;漢初榆莢,失之太輕。按《文獻通考》,秦兼天下,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漢高後二年,始行八銖錢。是八銖之名定於漢,謂秦世八銖,非也。又考唐武德四年廢五銖錢,鑄開通元寶錢,其文則歐陽詢所書,迴環讀之曰“開通元寶”,今書悉謂“開元通寶”,亦非本義。
△《海運新考》·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梁夢龍撰。夢龍有《史要編》,已著錄。隆慶末,夢龍巡撫山東,適徐、邳間漕河淤塞,漕運總督王宗沐請復海運,下夢龍任其事,檄青州道潘允端等履勘試行之。南自淮安至膠州,北自海倉口至天津,三千三百餘裡,運米二千石,舟行無礙。因為條具以奏,並取前後疏議、奏記、考說輯為一編。宗沐疏所謂“巡撫都御史梁夢龍毅然試之,底績無壅”者也。其論海道曲折,頗為詳備。自邱濬《大學衍義補》,極言海運之利。然海運再遭飄溺,宗沐亦疊被彈劾,事竟不行。此雲“既而運通報,後夢龍亦遷秩去,其議遂寢”者,亦文飾之詞耳。
△《海運編》·二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崔旦撰。旦字伯東,平度人。是書成於嘉靖甲寅。時因運道艱阻,議者欲開膠萊河以復海運。由淮安清江浦口,歷新壩、馬家壕至海倉口,徑抵直沽。止循海套,可避大洋之險。旦居海濱,習知利害。地方大吏諮以開浚之策,旦亦以為必可行。惟欲改馬家壕道從麻灣口,所條上工役之法、堤閘之制甚具。嗣以遣官勘視,言水多沙磧,其事遂寢。旦因檢所作議考諸篇,錄而存之。
△《山東鹽法志》·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查志隆撰,譚耀、詹仰庇參修。志隆字鳴治,海寧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山東布政司左參政。耀,東莞人。萬曆丁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仰庇,安溪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是編乃志隆官山東鹽司同知時所作。耀時巡鹽長蘆,仰庇時為山東按察司副使。正統中,命長蘆巡鹽御史兼理山東鹽法。隆慶五年,又令山東驛傳副使兼管鹽法,故皆得與志隆裁訂焉。
△《八閩政議》·三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皆載明嘉靖三十二年福建布政使及福寧道參政條議申文,曰《鹽法》、《綱銀》、《運腳》,各為一卷,蓋當時布政司所刊則例也。
△《海運圖說》·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若曾撰。若曾有《鄭開陽雜著》,已著錄。是編前列二圖,後系以說,末附海運故道。海運之說,古無其事。杜甫《後出塞詩》所謂“漁陽歡樂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者,不過盛陳邊帥驕奢,能遠致難至之物以供飲食,非謂其時果泛舶以資軍儲也。明人懲元末中原梗阻、運道不通之弊,多喜講求海運,以備不虞。不知政理修明,則四海一家,何慮轉輸之不達?如其中原失馭,盜賊縱橫,雖遠涉波濤,供粟億萬,亦何裨於敗亡哉?至邱濬考校歷年漂沒之數,以為省漕渠之所費,足以補海道之所失。不思歲有沉溺篙工舵師之命,動輒千百,又以何者抵之歟?若曾此書,亦狃是見,皆可謂不求其本者也。
△《蘇鬆浮賦議》·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若曾撰。其說已具其所撰《萬里海防編》內,此則縷析地畝科徵之數,而詳悉陳之。嘉靖中嘗條上當事,力請入告。會格於倭變,不果行。此其遺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