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2 / 4)

辰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員外郎。是書取諸史新穎之語,標數字為題,而錄其本文於後,亦洪邁《經史法語》之類。然書止一卷,聊以寓意而已,實未竟其事。曰《蒙拾》者,取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童蒙者拾其香草”句也。

△《史緯》·三百三十卷(內府藏本)

國朝陳允錫撰。允錫字亹齋,晉江人,順治己未,以薦舉授平湖縣知縣。是書蓋仿呂祖謙《十七史詳節》之意。然祖謙但擷取菁華,以便省覽。允錫則多所改竄於其間。有合併重複者。如周秦以前入《史記》,而漢高祖以至武帝則割入《漢書》。《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史則與《南北二史》參考歸一。其餘表志紀傳互見者,亦悉從汰除之類是也。

有刪削繁冗者。如《宋史》宗室世系但系族譜,《元史·刑法志》全抄律文,及但敘官閥無褒貶之《列傳》是也。有更易舊第者。如退魏於蜀後,削二牧於昭烈之前,移呂布、二袁、劉表於東漢之類是也。有竄改舊名者。如項羽、呂后、武后不稱《本紀》,宋留從效、陳洪進不稱《世家》之類是也。其他如《新唐書》則點正其文句,《元史·食貨志》則連屬其篇次者,為數尤多。卷帙浩繁,用力可謂勤至。然其中繁簡失度,分合無義者,亦尚不少。蓋網羅百代,其事本難。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劉知幾深以為譏。司馬光《進通鑑表》,亦稱其中牴牾,不能自保。允錫此書,積畢生之力為之,而卒之不協於體要,固其所矣。

△《兩晉南北集珍》·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維崧撰。維崧字其年,宜興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維崧以四六擅名。此書採南北朝故實,各加標目,蓋即以備駢體採掇之用。

前有《自序》,作於康熙丙辰,乃未舉制科之前四年也。

──右“史鈔類”四十部、一千六百十九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

○載記類

五馬南浮,中原雲擾。偏方割據,各設史官。其事蹟亦不容泯滅,故阮孝緒作《七錄》,“偽史”立焉。《隋志》改稱“霸史”,《文獻通考》則兼用二名。

然年祀綿邈,文籍散佚,當時僣撰,久已無存。存於今者,大抵後人追記而已。

曰“霸”曰“偽”,皆非其實也。案《後漢書·班固傳》,稱撰平林、新市、公孫述事為《載記》。《史通》亦稱平林、下江諸人,《東觀》列為《載記》。又《晉書》附敘十六國,亦云《載記》。是實立乎中朝,以敘述列國之名。今採錄《吳越春秋》以下,述偏方僣亂遺蹟者,準《東觀漢記》、《晉書》之例,總題曰《載記》,於義為允。惟《越史略》一書為其國所自作,僣號紀年,真為偽史。

然外方私記,不過附存已聲罪示誅,足昭名分,固無庸為此數卷別區門目焉。

△《吳越春秋》·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漢趙煜撰。煜,山陰人,見《後漢書·儒林傳》。是書前有舊《序》,稱《隋唐經籍志》皆雲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書。又云楊方撰《吳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吳越春秋傳》十卷。此二書,今人罕見,獨煜書行於世。

《史記注》有徐廣所引《吳越春秋》語,而《索隱》以為今無此語。他如《文選注》引季札見遺金事,《吳地記》載闔閭時夷亭事,及《水經注》嘗載越事數條,類皆援據《吳越春秋》。今煜本鹹無其文云云。考證頗為詳悉,然不著名姓。

《漢魏叢書》所載,合十卷為六卷,而削去此《序》並《注》,亦不題撰人,彌失其初。此本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後有題識雲,前文林郎國子監書庫官徐天祐音注。然後知注中稱“徐天祐曰”者,即注者之自名,非援引他書之語。惟其後又列紹興路儒學學錄留堅,學正陳昺伯,教授梁相,正議大夫、紹興路總管提調學校官劉克昌四人,不知序出誰手耳。煜所述雖稍傷曼衍,而詞頗豐蔚。其中如伍尚佔甲子之日,時加於巳;范蠡佔戊寅之日,時加日出,有螣蛇青龍之語;文種佔陰畫六陽畫三,有玄武、天空、天關、天梁、天一、神光諸神名。皆非三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會。至於處女試劍,老人化猿,公孫聖三呼三應之類,尤近小說家言。然自是漢、晉間稗官雜記之體。徐天祐以為不類漢文,是以馬、班史法求之,非其倫也。天祐注於事蹟異同頗有考證,其中如季孫使越、子期私與吳為市之類,雖猶有未及詳辨者,而原書失實之處,能糾正者為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