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於慎行撰。慎行字可遠,更字無垢,東阿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評論歷代史事,起伏羲氏至遼、金、元,所論無甚乖舛,亦無所闡發。目錄後有門人郭應寵題識,稱是書本先梓於閩,未經讎校。
後其子君圖與《筆{鹿主}》同鋟以行,應寵又於慎行遺稿中搜得讀史五十通補入雲。
△《史韻》·二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趙南星撰。南星有《學庸正說》,已著錄。是編摘錄史事,儷以四言韻語。
凡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各為一首,詞簡而該。
蓋其謫戍代州以後,藉以遣日之筆。後人重其忠義,因錄而傳之。順治丁亥,高邑李士邵刊於杭州,版旋散佚,乙未又刊於淮海道署。
△《餘言》·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徐三重撰。三重字伯同,華亭人。萬曆丁丑進士,官刑部主事。是編乃其語錄之一種,皆衡論古人得失,與發揮理氣性命者有異,故以《餘言》為名。所評上起唐堯,下迄宋末,大抵儒者之常談。然尚無講學家不情之苛議。
△《涉世雄談》·八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朱正色撰。正色字應明,南和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是書乃其備兵甘肅時所著。取諸史記傳所載事蹟之有關兵法,及才智明決足啟發人意者,分門摘錄,而各附評語於條末。每類中又各分奇品、正品,詞氣纖譎,學陳亮而不成者也。
△《讀史漫筆》·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懿典撰。懿典有《讀左漫筆》,已著錄。此編摘《史記》本紀、世家、列傳事蹟,隨意論列數語,皆陳因膚廓之言。
△《蘭曹讀史日記》·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熊尚文撰。尚文字益中,豐城人。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工部右侍郎。是編雜採史傳舊文,上起唐堯,下迄元代,隨事論斷。全類時文評語,頗乖著書之體。
△《史談補》·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楊一奇撰。陳簡增補。二人均不詳始末。所可考者,簡書成於萬曆中,一奇書又當在前耳。一奇書五卷,本名《史談》,於諸史中摘錄事蹟,加以論斷,皆常談,無所闡明。簡又補入百餘條,雜於一奇舊編之內,仍為五卷,改題曰《史談補》。其膚淺更出一奇下矣。
△《尚友齋論古》·(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塗一榛撰。一榛字廷薦,漳州鎮海衛人。萬曆甲辰進士,官至通政司通政使。其書取春秋時范蠡迄宋文天祥六十八人,各錄本傳而自為評語綴於其末。去取絕無義例,議論亦多陳因。其於呂誨彈王安石事,謂臺諫不可隨眾佔風,則為當時朝局而發也。
△《人物論》·三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鄭賢撰。賢字元直,莆陽人。官震澤縣教諭。是書成於萬曆戊申,掇諸史論贊及唐宋以來各家文集,取其論古之文,裒為一編,而以時代編敘之,賢亦附評於篇末。率兼論其文,不專論其事。其體例蓋在史評、總集之間也。所採元以前人之說,僅一百二十七家,所採明人之說至二百四十七家,則冗雜可知矣。
△《讀史商語》·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王志堅撰。志堅字弱生,更字淑士,亦字聞修,崑山人。萬曆庚戌進士,官至湖廣提學僉事。《明史·文苑傳》載其為南京兵部郎中時,要同舍郎為讀史社,撰《讀史商語》,即是編也。以十七史之文與《資治通鑑》參核,隨事論斷,較他家史論抱殘守匱者頗殊。如論茅焦稱假父二弟,謬於理而悖於事。論劉向為漢宗室,諫外家封事不當以任用宗室為言,招爭權之嫌。論後漢黨錮中岑晊、劉表、胡母班皆謬負虛名。論《通鑑》帝魏,故漢獻帝用魏諡;《綱目》帝蜀,則宜用蜀諡曰孝愍。論劉琬撻妻小過,至於棄市,諸葛亮不能辭責。論山簡嗜酒釀亂,不應以習池為美談。論漢昭烈帝非棄荊州,蘇軾之言失考。皆為有理。其謂秦始皇在趙之時,生僅兩歲,無由與燕太子丹相善。謂漢史所紀征討斬獲,動以萬計,皆非實數,以漢故事破賊文書以一報十為證。謂《魏書·爾朱榮傳》韓彭乃韋彭之訛,以《金石錄》為證。謂《南史·何敬容傳》,《北史·后妃傳》、《崔暹傳》與齊《文宣帝本紀》矛盾。謂胡寅《讀史管見》誤讀《通鑑》宇文孝伯事。謂房琯無請親王領軍事,司空圖詩注不足憑。亦皆有考據。惟好為高論,動輒踳駁。如謂桑弘羊有補於國計;謂曹操所行實文王之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