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法到手。最糟的是恐怕他永遠沒有到手的希望了!

“鎮遠”上的洋員馬吉芬戰後回憶,到戰鬥結束前半小時,“鎮遠”上的爆破彈就已經打光,而穿甲彈(實心彈)也僅僅剩下15發。而“定遠”估計情況也好不了多少。他說:“如果再過30分鐘,我們的彈藥將全部用盡,只好被敵人置於死命。”“敵方炮彈則綽綽有餘,直到最後還一直猛烈射擊。”當時任天津機器局總辦的李鴻章外甥張士珩一時千夫所指。然而黃海大東溝海戰後,總理衙門曾奉旨調查天津機器局彈藥供應情況。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四,李鴻章提交了天津機器局光緒十九年底到光緒二十年九月二十日存發槍炮清冊。其中記載從光緒二十年二月至九月,天津機器局發放北洋海軍各艦305毫米炮彈342發,210毫米炮彈840發,150毫米炮彈927發。盛宣懷的記載則是九月初四、初十兩日共向北洋海軍發放305毫米開花彈160發,210毫米彈、150毫米彈各100發,共計360發。十一月十二日赴威海衛奉旨督察的徐建寅則在《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報告,艦上炮彈和存庫炮彈數量是:305毫米開花彈403發,實心彈244發;210毫米開花彈952發,實心彈163發;150毫米彈1548發。從數量的角度上看,似乎並不缺乏。然而卻和前面所記載的赫德的信件以及馬吉芬的回憶相沖突。因此,要麼是丁汝昌沒有帶上足夠的炮彈,要麼就是機器局提供的炮彈無法使用,只能存入倉庫。而考慮到當時天津機器局原有的技術基礎和能力,恐怕後者的可能遠遠大於前者。因此,“從單純的表面數字看,北洋海軍的彈藥數量看似非常充裕,但如果揀尋其中具體能用的彈藥,其匱乏程度就令人不寒而慄了。”

。 想看書來

多事之秋(3)

因此,當海戰失敗後翁同與李鴻章相見,有如下一番情景:

同見鴻章,即詢北洋兵艦。鴻章怒目相視,半晌無一語,徐掉頭曰:“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輒駁詰,臨時而問兵艦,兵艦果可恃乎?”同曰:“計臣以撙節為盡職,事誠急,何不復請?”鴻章曰:“政府疑我跋扈,臺諫參我貪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尚有李鴻章乎?”同語塞。

朝鮮事件由來已久。1882年的壬午兵變被袁世凱等人迅速平息後,清廷扶植閔妃集團掌權,幽禁了大院君。1884年甲申事件,袁世凱指揮清軍迅速控制漢城,再次擊敗了日本的侵略陰謀。1886年,袁世凱再次挫敗了朝鮮親俄派連俄脫華的陰謀。然而,這些成功除了袁世凱本人過人的精力和機敏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在朝鮮的巨大影響和在遠東地區相對強大的軍事實力。否則,縱使袁世凱再機敏幹練,又能何為?

而到了1894年,朝鮮局勢急轉直下,發生了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改變。

一是朝鮮親日派領袖金玉鈞在上海被刺殺,另一在日本流亡的領袖樸永孝則倖免於難。日本警方強行闖入朝鮮駐日使館逮捕了刺客,導致日朝關係進入緊張狀態。日本並在東京舉行大規模悼念活動,聲稱此事為中國政府所策劃,將矛頭直指中國。

二是1894年初,全羅道古阜郡農民在全臻準的領導下發動了東學黨起義,一時聲勢浩大。6月1日攻佔了全羅道首府全州。6月3日,朝鮮政府正式向中國發出了乞援書。6日,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分成招商局運輸船兵發朝鮮,駐日公使汪鳳藻依據《天津條約》將這一訊息通報日本。

此前,袁世凱曾與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會晤,杉村慫恿中國出兵,並稱“我政府必無他意”。袁世凱認為,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國內有難,向宗主國請求援助,中國難以拒絕。且《天津條約》並未規定中國出兵,則日本也要出兵,因此認為日本不會干預。6月17日,袁世凱與大鳥圭介達成了日軍撤退3/4,俟東學黨起義被平息後全部撤軍的口頭協議。這一次,一向精明的袁世凱被日本人欺騙了。

6月2日,日政府已經作出出兵決定,外相陸奧宗光、總參謀長川上操六、外務次官林董已經決定出兵6000—7000,5日,日本成立戰時最高指揮機構大本營,6日—8日,7000日本陸軍已經在仁川登陸並迅速控制了漢城,並以此要求朝鮮“改革”,遭到清政府嚴詞斥責,至此,戰爭已經勢不可免。

然而東亞的局勢錯綜複雜,列強勢力匯聚於此,任何一場戰爭都可能因傷害了某個歐洲強國的利益而引發列強的干預。為此,雙方都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外交斡旋,而首要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