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和李爾急於完成環球航行的目標,船隊每次停靠海岸都十分緊湊,時間根本不夠李文深入內陸調查研究和採集標本。所以李文只有約定等到完成這次環球航行之後,再去搞一次最低歷時三年的環球科考航行。
李文分到了一個單獨的艙室作為研究起居的場所,離開了廚房擁擠的水手通鋪。大包小包的標本也被李爾吩咐手下儲存在乾燥恆溫的密封貨倉裡。
一個月後,船隊到達了風暴角,此時已經到了南半球的七月初,正式冬季時節。此時風暴極為常見,每天幾乎都有風暴潮襲擊這個充滿了希望的海岸(厄加勒斯角)。每年等到南半球的夏季才有很好的同行機會順利透過這個東南玄洲暖流(莫三比克暖流)和西南玄洲寒流(本格拉寒流)交匯的鬼門關。其原因就是夏季風帶南移,西風帶會稍有減弱,風暴將減少很多。
李爾對這裡一無所知,幸好高價聘請的嚮導曾經去過西南玄洲最新的那個殖民點,知道那個漁產豐富的沙漠海岸。北上的洋流和勁風可以順利帶他們到緯度更低的信風帶。
他們不可能毫無損失的經過風暴角,在損失了三艘補給船之後只剩下9艘船的船隊拖著破損的船身航行到了鯨灣港。這片毫無人煙的沙漠海岸沒有任何人煙,幾乎被西南玄洲寒流的降溫降溼效應搞得成為死地。但是營養豐富的寒流帶來的大量魚類養活了沿海幾個帝國最新建設的移民點和無數海洋哺乳動物。成群結隊的海豹和海狗在紅黃色的沙灘上曬太陽,其數量至少有十幾萬只,被這種奇景震驚的船員們請求上岸捕捉一些海豹熬油吃肉。
嚮導卻要求禁止船員捕殺海豹,上岸的成本極高,要想吃肉不如到附近的鯨灣港,那裡有很多海產和海豹產品。船員們一上岸浪費的時間根本不夠抓幾頭海豹的,不如直接去鯨灣港購買。恨不得一天當兩天用的李爾自然順應嚮導的建議直接朝著鯨灣港進發。
等到船隊到達這個和鮑魚島龍蝦港類似的港口時,被景象震驚了。這裡每個月都可以從周邊的遊牧民族那裡收購到200多根象牙,漁民捕撈的漁獲都被加工成大量的魚乾和魚粉,海邊的簡易碼頭上堆積如山的海豹肉和桶裝的海豹油,每家每戶外面的空地上都鋪滿了海豹皮和海狗皮。
下船之後,疲憊不堪的船員們(在風暴角對抗風暴潮消耗的體力幾天之內都沒回復,加上從持續航行一直沒有港口停靠的勞累)馬上進入了夢鄉。
李爾和李文下船之後才知道,這裡是距離帝國最遠的殖民地點,也是最難以擴張的殖民點,缺少淡水的西南玄洲根本不可能養活多少人口,不要說發展農業了,就連現在幾百人的生活用水都有點困難,要不是每個月都有販賣糧食果蔬的商船來收購本地的漁產和土著貿易品,這幾百人在鯨灣港都沒有活路。
港口堆積的大量‘商品’根本沒有運力運走,在東非的貿易利潤就足夠高了,只有極少的船隻會來這遙遠的鯨灣港。因此李文和李爾商議了一番之後,決定拿出一部分錢幣和剩下的軍火(在運輸軍火到亞喀巴後,索科特拉總督為了補償李爾,壓驚費給了200多件帝國生產的鋼製長弓和2千隻可回收的鋼製長箭)的一半交換半個船隊載重噸位的油脂和皮革。
水手們休息幾日之後,李爾帶著大家開始修復部分船體受損部位,這個糾結的港口雖然特產眾多,但是工業幾乎沒有,就連鐵製品都極為稀缺。因為處於沙漠,木材也極為稀缺,因此一直等到一個月後,有商船帶來足夠的工業品和建材之後,船隊才恢復了跨洋航行的能力。(未完待續。。)
第200章 新的環球航行(下)
在後世被稱為航海之王的李爾離開鯨灣港的時候他的第一次環球航行才完成了三分之一,雖然從航海曆程上看,從廣州到帝國勢力延伸到的極限——鯨灣港足足有2萬公里的航程,但是其難易程度僅僅還是初級,後面面臨的才是重點和佔據進度條超過90%的位置海域探索。
從李爾已經掌握的資料顯示,沿著海岸一路向北航行,最終只會到達直布羅陀海峽和歐羅巴,並不會到達目標的赤洲。從這樣的結果分析,自然不是想節省時間的李爾最佳的選擇。在西風帶和赤道無風帶之間的信風帶航行非常有利於快速到達理論上的赤洲,在廣闊的南半球接近200個經度東西寬度的位置區域內不可能沒有島嶼和陸地,北半球的赤洲西海岸雖然被發現了,但是沒有人能證明赤洲的南端是否連線著南極冰蓋,只要證明了這一點,這一次環球航行就沒白跑。乾脆從鯨灣港向西航行,沒有遇到陸地直接到達李爾王群島就證明了赤洲沒有連線南極冰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