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zhōng ;yāng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zhōng ;yāng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shè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jīng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zhōng ;yāng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jīng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最小單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助一人,負擔後勤一人。
西夏的兵力重點,設定在以興慶府為中心的一個三角線上,以七萬人護衛首都興慶,五萬人鎮守東南的西平府,五萬人駐守西北的賀蘭山。左右兩廂和河南北四條線上也配備了軍隊。其中左廂宥州路五萬人和河南鹽州路五萬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萬人防遼,右廂甘州路三萬人防吐蕃和回鶻。每逢要向西用兵,則從東點集而西,要向東就從西點集而東,在中路就東西都向中集合。
看上去先進的這種動員體制可以為國家節省巨大的軍費開支,又不失強大的國防力量。但是這個世界沒有永遠完美的制度,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人來執行。沒有軍費就沒有忠誠,自然就更談不上戰鬥力了。號稱jīng銳的zhōng ;yāng直屬軍隊就要一再的拖欠軍餉,更不要說地方的軍司和動員兵了。
軍費的下降自然引起軍心不穩和戰鬥力下降。zhōng ;yāng對地方的控制力不斷的下降。而地方的漢族地主和党項人貴族幾乎都被當初**一樣的出租自己的權利和資產搞得和zhōng ;yāng財政一樣快破產了。當初高價長期的出租田地和牧場的他們還以為穿越眾下屬的那些出面承租的屬下是門板夾了腦門蠢貨,三四年之後,自己就後悔的要撞牆,大呼自己是腦殘(穿越眾傳播的流行語深入人心)的不在少數。不是誰都能遇見價格革命的。想要毀約又不得不考慮宋國的對手的武力和毀約後果。在猶豫不決中時間過去了10年。
持續了近十年的經濟戰讓整個西夏的財政幾近崩潰。常年的赤字讓夏國的君臣幾乎每天都在尋找發財的路子。民間的党項人貴族和各路曾在戰爭中撈到過宋國好處的漢jiān們全部都破產了。夏國的皇dì ;dū要求降格自己的待遇,對宋稱臣,要求多賜點歲幣渡過難關。
歷史上西夏犯邊的次數遠遠超過契丹遼國。而且給西北地區造成的損失也要遠遠超過遼國給華北地區造成的損失。按理說北方有旱災或其他災害造成農業牧業減產,引發生存危機,其嚴重程度應該差不多。但是東部的遼國氣候比較溼潤溫和,加上南京道的農業灌溉發達,基本沒有必要搶掠宋國。而西夏就可能比較悲催了,稍有災害就要打草谷來度過饑荒。
每年,財政窘迫的西夏都要以打草谷的行動來滿足党項人的需求,堅持傳統的党項人也積極的支援皇帝的行動,可惜的是早有準備的西北軍隊嚴防死守。穿越眾在西夏的內線策劃的聲勢浩大的元祐8年、10年、12年夏國犯邊行動全部失敗,損失慘重的各路軍馬一擔穀子的收穫都沒拿到手,反而在最後一次的行動中得到了大量的穿越眾在棄守的村鎮中庫房積存的大宋銅錢。
在各個軍堡和邊境大城碰的頭破血流的西夏軍隊興高采烈的回去之後馬上準備消費,結果夏國境內各地的商業鋪面都宣佈提價20%,而且拒收宋錢,只收辰基錢。結果分發下去的戰利品宋錢接受層層盤剝最後都進了辰基銀行按照苛刻的兌換價換成了辰基錢。三次犯邊的打草谷行動一共得到了800萬貫的鉅款,相當於幾十年的歲賜。興高采烈的夏國君臣到頭來一算賬,損失了2萬zhōng ;yāng侍衛軍、7萬jīng銳的擒生軍、20萬雜兵,党項人底層的有生力量幾乎損失殆盡,收穫的財物只買到了原本380萬貫的物資和糧草。三次侵宋花費的糧草和軍火開支都依賴穿越眾的渠道籌集,花費了最後一點包稅權拍賣所得的200萬貫積蓄。巨大的虧空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