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北宋曾經在汴梁附近廣植樹木,阻擋北方鐵騎。又在東起泥沽(天津東南)海口,西至保州(河北保定),築堤蓄水,構建“塘濼防線”。這些舉措沒有起到實質作用。

經營河北的成本巨大,趙匡胤認為無險可守抵消了汴梁的所有其他優勢。

趙匡胤是正確的。對於北方要時刻jǐng醒,而國家亦有惰xìng,不可能長時間對一件事情保持專注,熱情會減退,jīng神會疲憊,注意力會分散。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在趙匡胤主持下,開始了關於遷都的大討論。

石敬瑭是個小丑,他出演的角sè卻改變了戲劇的衝突。幽州這個首選之地,無奈在現實中如同鏡花水月。

北方利於穩定,南方利於發展,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毫無疑問。而在當時轉向南方便意味放棄正統,所以南方不在討論範圍。

唐朝還不是太久遠的往事,西安和洛陽的魅力,牽動了趙匡胤的神經。

向西,去找回到漢唐的榮耀。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洛陽祭祖,遲遲不歸。

河北為陽。洛陽處洛河以北,北經邙山、黃河,連線幽州;南經伊闕,直達江漢;西有崤山、潼關,連線關中;東鄰汴梁,連線江淮。中國史上,九朝建都於此。

洛陽是趙匡胤的出生地,更增添一份特殊的感情。

久經戰火,當時的洛陽城市凋敝、營壘破敗、物資匱乏,除了有險可守,一切都不太完美。

趙匡胤卻以罕見的執著,認定了洛陽。甚至將皇陵修築於鞏義,遠離汴梁,與洛陽咫尺之遙。

西遷計劃遇到重重阻力。

李懷忠是趙匡胤的心腹愛將,向趙匡胤進言:“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續資治通鑑》)

李懷忠未必有此等見識。無論是時人還是後人假託其口,這一席話闡述的正是現實,現實的技術難題。

據說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有一次更高層次的對話。(《續資治通鑑》)

趙匡胤:“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西遷者,非它,yù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趙光義:“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險,秦據關中,苛政虐民,不二世而亡。”

趙匡胤:“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標準的清談,彷彿兩個太學生的辯論。是不是如一些說法,兄弟二人有幕後的推手,天知地知。

遷都計劃流產。北宋名義上設定了四個京城,趙匡胤聊以自慰。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陽),běi jīng大名府(今屬河北),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東京則是唯一的國都

震驚的事實

rì本到目前為止唯一的王朝。rì本的天皇號稱“萬世一系”,所以這個朝代自rì本開國以來便從未間斷過,到目前為止已延續了125代天皇,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國祚的持續時間最久的朝代。據《古事記》和《rì本書紀》記載,rì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即位,菊花王朝已傳承了125代天皇。但實際上,於公元592年登基的推古女皇以上的33代天皇似乎都未曾降臨過人世(這些天皇均是《古事記》中虛構的,以完成天皇從神到人的過渡)。即使如此,仍是世界上最長的朝代。

為什麼要叫“菊花王朝”?

因為rì本人特別崇尚菊花。

rì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rì本武士道的象徵是刀。本尼迪克特說:“菊花與刀,兩者構成了同一幅畫。”菊與刀,看似水火不容,實則相依為命,對於菊與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對於rì本民族心靈史的挖掘。舉起刀殺人或剖腹,放下刀賞菊或遊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過是rì本人民族xìng格的兩面。菊花與刀,兩種意象,內涵其實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謝,豈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種瞬間的形態恰好照應了菊花的凋謝。菊與刀,向死而生,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無疑是通向死亡的橋樑。刀成為了菊的工具,菊化為了刀的目的。在菊花的隱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動的,殺人是使命,被殺或自殺則是必然;而在刀的語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來。本尼迪克特寫出了菊與刀的不可分離,菊與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臺上,二者如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