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看了起不平之念,致生爭鬥;或者不顧財力,互相追逐,致以社會之生活程度衡之,不免流於奢侈。其實不難解決,只要國重視奇巧之技,以提高發明創造者的地位來獎勵他的發明,分類控制,使國能控制涉及國計民生的奇巧之技,鼓勵大量生產,則國富民強,各等之民各得其所,自然步入良性迴圈,當然仍會有所疏漏,但疏漏不掩主流,利大於弊就可為之。可惜,難者國不能重視耳。”
南宮吟沉吟良久,微微點頭,感嘆道:“凌先生所言一語中地,再好的政治經略學說不為諸侯所重視,也是妄言而已。”儒家學說不被諸侯看中,他自然感觸頗多。
公輸黎一捋長鬚,爽朗笑道:“哈哈,凌先生,聞君一席話,令公輸黎茅塞頓開,無論如何總算有人對奇巧之技說了一句公道話。”
南宮吟面色開朗,溫厚地笑道:“還是公輸賢弟心胸豁達寬廣,南宮吟多有不及。吾輩之追求在於長遠,豈能因眼前的得得失失而計較。”
凌雲志對兩位大師寬廣豁達的胸懷和對學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究精神充滿了敬意,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者又有幾人的學說能夠得到諸侯的政治驗證,但這仍沒有打消他們對學說的探究和追求,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最可貴的財富吧。
廳內的氣氛逐漸熱烈起來,眾人談古論今,暢談不休。凌雲志傾聽為主,偶爾也參與談話,畢竟他對這個時期的瞭解多透過史料和淳于髠、鬱林兩位老師的介紹,自然不及廳中的這些學者,所以他是聽的多,說得少。
堂廳中的四人皆是儒家、墨家的優秀之人,每人的談話各有其特點,南宮吟知識淵博、所學涉獵百家,又能融會到儒學之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