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歉收又使他的人民面臨飢餓。然而,希特勒會允許他保持中立嗎?如他直截了當地拒絕元首,用什麼能抵抗德國的入侵?解決的辦法只有一條:一方面造成要加入軸心國的印象,另方面要找到某個需要進一步澄清之點。他的加里西亞遺風正是他的鐵甲——他步出列車,上了月臺,在軍樂的伴奏下,朝希特勒走去。
佛朗哥發表了預先準備好的講演,演講中充滿了對元首吹捧之詞和口頭保證。西班牙歷來“與德國人民毫無保留地、忠實地在精神上團結在一起”,並且,在事實上,“時時刻刻都覺得與軸心國團結在一起。”歷史上,兩國間只存在著團結的力量。在目前的戰爭中,”西班牙將高興地站在德國的一邊。”困難麼,他補充說,元首是非常清楚的:特別困難的是糧食不足,還有,美國和歐洲的反軸心國分子也在為他的可憐的小國製造種種困難。“所以,西班牙必須原地踏步,不得不常常心平氣和地注視著她不贊成的事情。”說這話時,他語調中帶著悔恨,但很快他便說,即使有這些問題,西班牙——她非常注意與軸心國的聯盟——對於戰爭,正在採取與去年秋天義大利採取的同樣的態度。”佛朗哥的巧妙的躲閃卻得到了希特勒的一個承諾。為了報答西班牙在戰爭中的合作,元首說,德國將讓佛朗哥佔有直布羅陀——於1月10日,將它佔領——以及在非洲的一些殖民地。
次日上午10時,正當“阿美利加”疾馳過波羅尼亞時,希特勒得悉,義大利的軍隊已開進希臘。希特勒聽到這訊息後,破口大罵,但他並不是罵墨索里尼,而是罵德國的聯絡官和武官,說他們“多次壞了他的好事。”之後,他才改口罵義大利人口是心非。“這是為挪威和法國報仇”他喊道。
接著,他又抱怨說,“兩個義大利人中,有一個不是賣國賊就是間諜。”發洩了一通後,希特勒稍稍清醒地分析了一下形勢。他猜想,義大利總理進攻希臘的目的,是要與德國經濟對巴爾幹半島越來越大的影響相抗衡。“我非常擔心”,他說。他生怕義大利的入侵會產生“嚴重的後果,給英國在巴爾幹半島建立空軍基地以良機。”
在和墨索里尼的會談中,希特勒將自己控制得很好,令施密特覺得驚奇,連“思想裡咬牙的一點跡象都沒有”。墨索里尼卻異常高興。如果說墨索里尼為做了希特勒勉強同意他做的事而內疚,那末,這種內疚的心情也被自己的悔恨驅散:在勃倫納山口,兩人曾雙雙保證維護巴爾幹的和平,但是,不到幾天,希特勒便派兵侵入羅馬尼亞。“希特勒常常是造成已成事實後再來見我”,他向齊亞諾埋怨說。“這次,我要以牙還牙。他會在報上發現,我已佔領了希臘。這樣,平衡便會得以重新確立。”
顯然,他已取得了成功,因為希特勒對希臘之事隻字未曾埋怨。相反,他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驅使他前來佛羅倫薩的那件事情上。他把與貝當和賴伐爾會見的情形告訴了墨索里尼,說貝當的尊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卻未被賴伐爾的一副奴顏卑膝相騙住。他把與佛朗哥的會談說成是個酷刑,說若要再與他會談,他“還不如拔掉三四顆牙齒”。他抱怨說,關於參戰,佛朗哥的態度“非常曖昧”;他之當上西班牙的領袖肯定是出於偶然。
這次長時間的會談結束時,兩人又親如手足。希特勒再次重複了在勃倫納山口所作的保證,就是說,他將“無論如何不與法國簽訂和約,假如義大利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話。”
墨索里尼則說德意兩國,與歷來一樣,意見完全一致。然而,一登上“阿美利加”,希特勒便大肆譴責墨索里尼的新的“冒險”,說其結果只能是個軍事災難。他喊道,墨索里尼為何不攻打馬耳他或克里特?這樣做,在他們與英國在地中海的戰爭中,還算有點意義。
尤其是在義大利軍隊在北非處於困境,剛剛要求德國派一裝甲師援救時
''
第七百零七章 中國空軍之大空戰 (上)
第七百零七章 中國空軍之大空戰 (上)
“海獅計劃”的前期,轟炸英國的“鷹計劃”顯然沒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英國人並沒有屈服。
非但如此,英國人頑強抵抗德國人轟炸的同時,在1940年8月25日夜,反而還對柏林進行了報復性的轟炸。
德國人終於知道,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在短時期內迅速打敗英國的。總算萬幸的是,他們還有一個盟友:
中國
1940年9月,德國正式請求中國參與到歐洲之中,完成盟國對歐洲之徵服。
在經過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