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26日
顧準《顧準文集》
老子的“無名”是反對孔子的倫常禮教的有名論的嗎?
1、題目中的說法,見於汪奠基的《老子的無名論邏輯》一書,其中指出,兩千年來,老子一向被稱為黃老之老與老莊之老,其實他的無名論邏輯是反對孔子的“始制有名”的倫常禮教的,並引工夫之、夏曾佑等人之說為證。王的《老子衍》粗略翻了一通,還沒有讀通,以後再來鑽研,夏書未找到,以後再說。但是讀幾遍《老子》本文,深感此說難於成立。
如果《史記》本傳所說有根據,老子是周的守藏史,生當春秋戰國之交,深惡諸侯征伐兼併,倡導無為政治。《老子》書內,也有一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激憤之語,那似乎是同情勞苦人民,傾向革命的了。然而通讀全書,深感此書實在是站在當時的“侯王”立場上,警告他們必須知足、謹慎、無為,才足以保持既得利益,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怎樣保持既得利益的愚民政策的辦法,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第三章)等等,然而因為全書大講虛無縹緲的“道”與“德”,老子的這個側面常常被掩蓋起來了。
現在,從一個側面,即老子諸項論證中“行道”的主體究竟是些什麼人,來證明我的判斷。
《老子》全書“行道”的主體,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王”或“侯王”,“王”或“侯王”也稱為“聖人”;二類也稱做“聖人”,但不能確實指證為“王”或“侯王”,或是一些在野的“聖人”的;三類是“士”;四類是漫不指明為主體的。
細繹全書,第一類,在八十一章中得29條,全錄於後: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三章)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十章)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十六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十七章)
國家昏亂,有忠臣。(十八章)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二十六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三十章)
道常,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三十二章)
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下為主……是以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道常……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三十九章)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四十二章)
聖人在,天下歙之……(四十九章)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大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
冶人事天,奠如嗇。……莫知其極,可以有國。(五十九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
大國者下流……(六十一章)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六十二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六十五章)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六十七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七十二章)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七十八章)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八十一章)
第二類,也稱聖人,其中有些也可以釋為侯王,也可以釋為在野的聖人的;不能釋為侯王的,唯九章、二十九章兩條,這兩條還會引起一些其他似乎與本文主旨不符的更嚴重的問題,下面另有說。此項得12條。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
聖人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