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2 / 4)

小說:顧準文集 精校本 作者:竹水冷

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二十九章)

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四十七章)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六十四章)

聖人慾上之,以其言下之。(六十六章)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七十章)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七十三章)

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七十九章)

第三類,明確地指為士的,得三條,另一條稱君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十五章)

君予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三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四十一)

善為上者不武。(六十八章)

另一條稱官長: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二十八章)

似乎可以歸入士這一類。然而“官長”究竟怎樣解釋還是疑問。漢人把皇帝稱做縣官(《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春秋戰國有卿、士、大夫之稱,未見稱當官的叫做官的,所以,這裡的“官”是不是也指侯王,尚可存疑。

第四類,不指明主體的,不列舉。

從以上列舉各條來看。老子的“道”,顯然是侯王的“道”,士的“道”,很難稱之為超脫於既得利益集團之外,玄思冥想那樣的“道”。所以把老子的“道”,和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logos),或者和伊奧尼亞不論哪一個哲學家的自然哲學相比擬,都是不妥當的。中國文化是史官文化,商代已然,至周已經凝固到不可更易的程度了。老子不像孔子,沒有當過司寇那樣的大官,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守藏史,然而他的思想實在無法超過侯王、士的範圍。《老子》全書,決不是一個在野的聖人探索自然的奧秘(規律),或者人怎樣達於至善的哲學,它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哲學,統治哲學。他的“道”,似乎說得玄妙得很,涉及天地宇宙。然而主體既已確定,天地宇宙不過是統治哲學的隱喻,本身並無獨立的意義,所以也不求邏輯上的完整。這種以天地宇宙作為統治哲學的隱喻的手法,到韓非手裡大大發揚光大,於是老子的“道”就變成了“明君貴獨道之容”的“道”了。

把天地宇宙的“道”搞得在邏輯上完整的學說的,是莊子。然而莊子的主旨和老子是絕然不同的。老子是為侯王常保富貴出謀劃策,他的清靜無為是常保富貴的手段,他全書中絕無半句隱世遁世的話。莊子把老子的“道”弄到另一個方向上去了,然而這絕非老子本意。後世把老子奉為道士的祖師爺,其實完全把他誤解了。

2、汪奠基認為老子的“無名”,是反對孔子的倫常禮教的有名論的。如果上面的論斷還站得住的話,老子的前提是肯定當時的社會秩序、當時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的,不過他維持既得利益的辦法和孔子不同罷了。孔子要繁複的禮——侯王卿士大夫各有相當於其身份的一套排場,死了人要厚葬,從天王的棺槨七層,逐漸挨次下來,普通老百姓死了老子辦喪事也得弄到破家的程度,總之,尊者要向卑者“作威作福”。把三綱五常,亦即王侯、父親、丈夫的權威不僅用“禮”鞏固下來,而且要透過教化在每個人腦子裡構成一套怎樣也掙不脫的枷鎖等等。老子對這一套尊卑秩序原則上全不反對,不過他主張清靜無為寡慾等等,多少想減輕一點可憐的老百姓的負擔。達到這個目的的辦法是說服統治階級——指出,按照他所悟得的“道”,你不這樣就要喪失一切。這是想用利害得失來說服他們,而不是向他們的“良心”呼籲,因為向良心呼籲是無濟於事的。然而《老子》第三十二章一段話,倒是一段奇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這是說已經制訂了制度,有了權位和爵祿。既然你擁有了權位爵祿,那就應該知道限度,不要搞過分了。這其實已經是在向王侯卿士之類的良心呼籲,可惜這種呼籲絕不會見效,而清靜無為常保富貴的利害說服,兩千多年來也從未見效。

也許“呼籲”是這個“好心好意”的人寫這洋洋五千言(或者聚集一幫人說教)的出發點,不過這個好心好意的人是承認現存的社會秩序,承認“始制有名”的“名份大義”無可更變,並以此為他的全部立論出發點的。他在這個前提下向統治階級呼籲他們實行“讓步政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