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顧準文集 精校本 作者:竹水冷

種所有制

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首先碰到的是:目前社會主義各國普遍存在著的、全民所有制與勞動人民集體所有制這兩種所有制形式,是不是典型的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當“兩種所有制”被“單一的全民所有制”所代替時,是不是社會性質已經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而不再是社會主義社會?駱耕漠同志認為①,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單一的全民所有制代替兩種所有制可以較早完成;而分配原則上從社會主義的“各盡所能,各取所值”轉變為共產主義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過程將在“更遠更遠的將來才能完成”,我認為這是正確的。

① 見駱耕漠:《論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過程》一文,《經濟研究》1956年第5期。

大家知道,馬克思、恩格斯論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都假定單一的全民所有制,不考慮“兩種所有制”的存在。社會主義各國普遍存在兩種所有制的歷史原因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經濟發展還不充分,小商品生產還沒有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排除的國家內。小生產合併為大生產的過程既沒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完成,就只能由無產階級領導,在社會主義階段或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內完成。兩種所有制就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聯合小生產為大生產的結果,並且是走向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的過渡形式。因此,實現了單一的全民所有制之後,只要社會的分配原則還是“各盡所能,各取所值”,那當然還是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共產主義社會。

在兩種所有制並存條件下,兩種所有制之間仍然會有產品交換。解決下面一些問題,例如社會主義的生產是否是商品生產,價值、價格、貨幣等經濟範疇的意義如何,都不免要首先去解決因兩種所有制並存而發生的一系列問題。如果我們承認兩種所有制並存是向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的過渡形式,單一的全民所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純粹形式,那麼研究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價值、貨幣等問題時,先研究單一的全民所有制下的情形,再研究在兩種所有制條件下的情形,問題的解決也許會方便一些,由於社會主義各國,大工業生產方面已集中於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它的生產佔全部國民經濟很大的比重,因而進行這樣的研究也是可能的。

顧準《顧準文集》

二、分配方法與核算方法

1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對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作了明確的論證。為簡明起見,可以把這個分配原則用公式表示如下:

(Ⅰ)社會總產品價值=國民收入+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的補償

(Ⅱ)國民收入=消費基金+積累基金

(Ⅲ)消費基金=直接生產者所領受分配的份額+非直接生產者所領受分配的份額+不轉化為勞動者個人收入的消費

(Ⅳ)直接生產者所領受分配的消費基金=他所創造的價值…應比例扣除的(積累基金+公共管理基金+社會保證基金+科學教育保健藝術基金)

關於分配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及其他著作中再三提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個人交換將被廢除,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不再存在,分配將利用勞動券。

社會主義各國的分配原則與馬克思的論證是符合的。在分配方法方面,表面上看來,依然儲存了貨幣,並以相對固定的工資率和物價表,作為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以及消費基金在不同各類勞動者之間的分配的槓桿。

在這裡,研究一下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券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必要的。勞動券可以是規定領取一定種類一定數量消費品的領物憑證;也可以是不具體規定種類數量,而以某種計量單位(如勞動小時、勞動工分,或乾脆仍用元角分這種貨幣單位)計算的,可以憑以自由選購各類消費品的憑證,根據恩格斯下述論證,它可以是後者而不是前者:

“……交換的形式怎麼樣呢?交換是透過金屬貨幣來實行的。……可是在公社與社員之間的交易上,這些貨幣,絕不是貨幣,絕不是盡貨幣的職能。它們成為真正的勞動券……”①

① 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9頁。

讓我們來研究一下,利用貨幣為分配工具,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的具體途徑如何。

一、個別企業利用工資與價值形式進行核算。假如沒有其他使產品價值與價格差離的因素,那麼產品成本、利潤及企業繳納的各種捐稅之和,就是產品的價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