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還有“春華秋實”之意,不過是希望兒子命中五行不缺,長大後能腹有詩書,學有所成。 1901年,其父從東海來到高郵的邵伯鎮做小官,把一家接到任所。在那裡,自華先從父親啟蒙識字,後到一傢俬塾讀書。1903年小自華五六歲時,全家又搬到了揚州。父親把他送到私塾接受傳統的教育,讀經籍、古文和詩詞。不久,又送他進入初等小學,但沒有讀到畢業,又送他到一所私塾學學古文。其間,朱自華還拜過揚州知名的老教師李佑青為師。 高等小學畢業後,朱自華考入了江蘇省兩淮中學(後改名江蘇省立第八中學)。在學校裡,他平時喜歡看小說,對文學有濃厚興趣。畢業時,由於品學俱優,學校給他頒發了品學兼優的獎狀。從兩淮中學畢業後,1916年夏天,朱自華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朱自華來到北京大學,新環境,新氣氛,新思潮,開闊了他的眼界。他整天泡在北大圖書館,翻閱著新書,思想與心靈一時洞開。 當時北大規定,學生應讀兩年預科,然後才能考讀本科。朱自華感到家中經濟困難,為減輕父親負擔,他便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本科,進了哲學系。又取《韓非子》“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意,起字“佩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