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3 / 4)

張恨水從事創作近五十年,據統計,他創作的中長篇小說達百餘部,雜文近五千篇,還有大量的詩詞。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有影響的多產的重要作家。 在挑起全家生活重擔之前,張恨水寫小說並不是為了換錢餬口,而是由於創作熱情的衝動,同時也本著自己的藝術良知,企圖對社會不良現象進行譏刺和諷喻。他的書中的主人公多是作者的化身,作者想說的話幾乎都透過主人公之口說了出來,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耳聞目睹的種種怪現象,大都借主人公所見所聞和盤托出。難能可貴的是,當年他以青年人特有的敏感、勇氣,對辛亥革命前後直至五四運動之前文藝界、新聞界和社會上的種種黑暗、混亂和腐朽,進行冷嘲熱諷,不留情面,對病態社會的病態文藝痛下針砭,不遺餘力。對當年比比皆是的假名士、吹牛大王、死要面子之流的諷刺,是其小說的次要方面和副題,對鴛鴦蝴蝶派末流的猖獗與氾濫進行揭露和###,揭露黑幕小說、色情小說、末流武俠小說與假翻譯小說的無聊無恥,譴責其唯利是圖、誨盜誨淫、毒害青年心靈、汙染社會風氣的罪行惡果,才是小說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深入批判鴛蝴派的專文,是在張恨水小說問世後發表的。由此可見,張恨水雖然並非自覺地遵奉“將令”追隨導師和先驅們在文化戰場上主動出擊,但客觀上是以散兵遊勇身份匯入了戰鬥的行列,參加了掃蕩沒落腐朽舊文化的統一戰線。 與此同時,張恨水早就看到生活對於創作的重要性。他曾透過他的小說的主人公的嘴說:“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最有閱歷的話,所以太史公編《史記》,半是遊覽得來的。這小說一門現身說法,非有閱歷不可。”見董康成、徐傳禮的《閒話張恨水》第128頁,黃山書社1987年12月第1版。當然,小說不一定都是“現身說法”,但的確需要生活積累,作家應該擁有豐富的閱歷。張恨水一輩子遨遊名山大川,青年時代闖蕩江湖,浪跡蘇皖;30年代去大西北體察風俗民情,記者生活使他掌握了大量的現實生活素材。張恨水的作品中雖然也有不合生活邏輯的離奇情節,但為數很少。絕大部分作品(包括早期創作)都是現實生活和社會思潮的反映,即使這種反映打上了自然主義烙印,有時也有主觀偏見,並不那麼正確,但畢竟不是杜撰。如果我們把張恨水全部小說的內容按時間順序排列起來,可以發現他描寫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國民黨政府總崩潰這段歷史時期社會的許多重要側面,並塑造了舊軍閥、舊官僚、國民黨新軍閥、新官僚及小市民、小知識分子的一系列形象,對今人具有相當大的認識價值。 張恨水對鴛鴦蝴蝶派的言情小說、黑幕小說以及商品化的新聞小說、武俠小說、蹩腳的文言翻譯小說的批判,帶有不徹底性,因為作者既未從階級論的高度剖析產生這些小說的社會根源,又未從世界觀、創作方法和美學理想上衝擊其封建性、遊戲主義和小市民庸俗趣味的要害,只是從元、明、清古典小說的現實主義大師和某些理論家那裡借用道德的武器對他們進行譴責,自然不如後來新文學陣營中的人們用資產階級文藝觀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來批判流行小說那樣深刻有力。又由於感情的習慣和愛好往往落後於理智的主張和宣言,張恨水的創作實踐,並不完全符合他在他的小說裡所表露的小說觀,甚至還身不由己地向社會積習和金錢勢力妥協過,使自己的作品帶有商品化的傾向和“遊戲主義”的印跡。這是作家理智、良心與社會善惡激戰後留下的傷痕,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所具有的一種可惡的文學現象,值得我們進一步剖析。 張恨水一開始走的是鴛鴦蝴蝶派的路子,所幸的是,他從事創作的年代正是新文學蓬勃發展的時期,革命文學、進步文學迅速攻佔文學陣地,以巨大的聲勢衝擊著京派舊文人和海派新才子。鴛鴦蝴蝶派的地盤雖然還繼續維持著,但日子已經很不好過。他們中間的有識之士,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開始模仿新文學,描寫“勞動問題、婦女問題、新舊思想衝突問題”,以迎合社會心理,與死守原陣地的頑固派產生了分化。張恨水本來就屬於鴛鴦蝴蝶派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又不斷向外國文學和新文學學習,這時能夠以比較正確的態度對待來自外界的批評。“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作家隊伍進行了重新組合,鴛鴦蝴蝶派發生了進一步分化。愛國主義激情鼓勵著張恨水,他思想中原有的積極因素開始發揚光大,使他進一步睜大眼睛,勇敢地面對現實,加快了向現實主義通俗新文學過渡的速度。他努力遵循“敘述人生”“不超現實”的原則,公開宣稱“與抗戰無關的作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