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那個時候新興地主階級。因此,我跟郭老在這一點上不那麼對。你那個《十批判書》祟儒反法,在這一點上我也不那麼贊成。但是,在範老的書上,對於法家是給了地位的。就是申不害、韓非這一派,還有商鞅、李斯、荀卿傳下來的。這些古董我也不勸同志們回去研究。 ………… 郭老在《十批判書》裡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啊!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奴隸制以春秋戰國之間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摘自陳晉的《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第1149—1150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摘自《毛澤東詩詞集》第124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 想看書來
郭沫若小傳(1)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樂山縣觀峨鄉沙灣鎮一戶殷實的書香人家。據傳,郭沫若的母親杜福蓀在懷他時,曾夢見自己被一隻活潑、健朗的乳豹咬了一口,郭沫若出世後,父母便給他取小名:文豹。由於排行第八,父母又暱稱他八兒,為其取學名開貞,號尚武。 這戶姓郭的人家,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1781年左右隨馬幫遷居四川。一百多年來,郭家在這個交通便利、商貿相對發達的沙灣鎮繁衍生息,經營過馬幫、鹽業、種植業,家道一度興旺,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戶。但到郭沫若的祖父郭名德(字秀山)手裡,因他輕財仗義,樂善好施,常年行走江湖,廣交友朋,接濟四鄰而不取,從而使家道一度中落。到乃父郭朝沛一代,因他經營煙土、糟房得法,不出數年,便擁有良田數以百畝計,鹽井、店鋪等多家,衰微的家庭便又興盛起來。父親也繼承了祖父樂於助人的品格,他自學中醫,醫術精湛,常常無償為鄉鄰看病,一生拯救病危者無數。其母杜福蓀的父親為咸豐進士。杜福蓀從15歲嫁到郭家,便協助丈夫郭朝沛擔起治家理業的重擔。杜福蓀雖然從未進過私塾,但受家庭文化的薰染也知書達禮,頗有文采,唐詩宋詞,皆出口能誦。郭沫若在早年發表的一篇名叫《德音錄》的文章中,對母親評價甚高,稱頌:“先妣性高潔,有局度,持家有法,不嚴而肅,上下之辨,內外之防,厘然不稍紊。”郭沫若剛剛牙牙學語,母親便開始叫他背誦詩詞名句,給他講述古今佳話。 郭沫若從小機警聰敏、悟性甚高。5歲時,父親便送他進入家庭開辦的“綏山山館”讀私塾,和哥哥們一起接受先生傳授《易經》、《書經》、《詩經》、《周禮》、《春秋》、《左傳》、唐詩、《詩品》、《千家詩》、群經音韻等經史、古詩。先生沈煥章每次檢查背誦時,郭沫若總是背誦得最流利的一個,為此常常受到先生和父母的誇獎。但郭沫若最喜歡讀的書還是唐詩,尤為推崇王維、孟浩然、李白、柳宗元的詩。郭沫若小時候不但聰明好學,而且頗有創作天賦,凡吟詩作對,常出口成章。沙灣的風光、日常即景、所感所想等等,無不是他吟哦的物件。除了先生規定的必讀書,郭沫若的課外讀物也非常豐富。因為其長兄郭開文不斷從省城給弟弟們寄回《啟蒙畫報》、《新小說》等刊物。郭沫若的讀書觀,也逐漸從“由薄變厚”過渡到“由厚變博”。他懂得了有取捨的讀書方法,而且喜歡找不同版本的書來比較著讀。 厚重、樸實、潤澤的蜀地山水,是哺育他成長的沃土,更賦予他良好的性靈。沙灣鎮背襯峨嵋山第二峰,大渡河從側旁滾滾東去。每逢趕集,遠鄉近鄰,攜帶著自己的農副產品,潮水般湧入沙灣鎮,進行生活必需品的貿易活動。童年的郭沫若便在讀書之餘,時常邀上三五個夥伴,盡情暢遊在大自然中,留連忘返。現存其最早最完整的一首舊體詩為他13歲作的《�居即景》,詩云: 閒居無所事,散步宅前田。 屋角炊煙起,山腰濃霧眠。 牧童橫竹笛,村媼賣花鈿。 野鳥相呼應,雙雙浴水邊。 翠色一片的稻田,嫋嫋升起的炊煙,白霧瀰漫的山腰,悠然自得的牧童,走街串巷的賣花婆婆,翩翩飛翔的野鳥……這一切,構成一幅多麼令人神往的鄉居圖啊。 “戊戌變法”之後,清政府被迫廢除科舉考試製度,改辦新學。1905年,郭沫若考取樂山縣高等小學。擅於思考、分析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