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有分別的……”這段回憶,充分體現了魯迅“愛吾師尤愛真理”的治學態度。次年,魯迅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第二冊先後出版。本著文學改良社會的願望,“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這些小說的來源多是東歐。兩冊小說共收入16篇,具體分佈是俄國7篇,波蘭3篇,波思尼亞2篇,芬蘭1篇,英、美、法各1篇。同年8月,因為周作人和日本女子羽太信子結婚,使魯迅本來拮据的生活越發艱難。為了幫助他們,魯迅結束前後七年的留學生活,回到祖國。從此,他就像一位堅強的老舵手,在中國革命的暴風驟雨中,揚帆遠航,一往直前。&nbsp&nbsp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魯迅小傳(4)

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先後擔任過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的生理和化學教師,兼日本教師的翻譯,紹興府中學堂學監。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失望,使魯迅沒有一個地方幹得長久。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曾發生“木瓜之役”,魯迅是率先參加者。原來,該校原任校長沈鈞儒辭職,清政府任命封建頑固派代表夏震武接任。夏震武上任後,對革命派極盡辱沒之能事,還搞“謁聖”,“庭參”儀式,即要求教員對孔子下跪,要求教員以當時官場禮節與他見面等,將學校搞得烏煙瘴氣。魯迅、許壽裳、夏�尊等進步教員紛紛辭職,以示抗議。夏震武卻仍頑固不化,非要執行上述一套不可,因而被魯迅等人譏刺為“木瓜”。魯迅等人與“木瓜”的抗爭,是所謂“木瓜之役”。最後,這場戰鬥以魯迅等人的勝利告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魯迅懷著無比振奮的心情,率領紹興府中學堂學生組成“演說隊”,上街進行革命演說,宣傳革命的重要性等活動。隨之而來的,是辛亥革命的不徹底和很快失敗。為此,魯迅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就因為先烈的好心,對於鬼蜮的慈悲,使它們繁殖起來。而此後的明白青年,為反抗黑暗計,也就要花費更多的氣力和生命。”是年冬,魯迅寫文言小說《懷舊》,亦是他的第一篇小說。小說諷刺了在辛亥革命風暴中畏縮不前,阻礙革命的地主階層和落後文人。 1912年春,應南京臨時政府###長蔡元培之邀,魯迅前往南京###任職。不久,###隨同臨時政府遷到北京。魯迅和其時也在###的許壽裳一同北上,落腳在宣武門外的紹興會館。5月,魯迅被任命為###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又被任命為###僉事。第一天上班,魯迅便在日記中寫下“枯坐終日,極無聊賴。”許多同事每天都在喝茶、說笑、看報中打發光陰。北遷後的###,許多人都是袁世凱的黨羽。在次長範源濂的唆使下,他們視南來的職員為異己,加以刁難排斥。甚至還成立一個“尚志學會”,對新派部員中立場不堅定者予以拉攏、腐蝕,以孤立蔡元培。封建官僚主義氣息如此濃重的###,又如何能想到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出力呢?可以想見,魯迅內心該是多麼悲憤、無奈和寂寞。幸而,###長蔡元培非常注重美育,並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魯迅便擔起美育宣傳和教育的工作。他除了撰寫有關美術教育的文章,還多次到###舉辦的夏期講演會講《美術略論》。1912年7月,蔡元培辭職。範源濂接任部長。不久,臨時教育會議中,美育這個教育專案即被刪去了。在###工作期間,魯迅還是做了許多使自己感到欣慰的事情。如:輯校了謝承《後漢書》和《嵇康集》,刻印《會稽郡故書雜集》等輯校古籍的工作;透過對出土磚石、碑帖等項考古,研究古代文化和風俗,並倡導兒童教育。他除了協助周作人做兒童文學方面的工作,自己還翻譯了《兒童好奇心、兒童觀念之研究》等文章。 1917年下半年,隨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彷徨苦悶的歲月如雲煙一般逐漸飄去,魯迅又看到了中國前途的曙光。正如他自己說的:“……現在蘇聯的存在和成功,使我確切地相信無階級社會一定會出現,不但完全掃除了懷疑,而且增加了許多勇氣了。”(魯迅:《且介亭雜文·答國際文學社問》)1918年4月,魯迅應錢玄同邀請,參加改組後的《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該雜誌由陳獨秀1915年9月創刊於上海,原名《青年雜誌》。其創刊宗旨是:反對封建主義、倡導民主主義。1917年元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2月,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登載於該刊,正式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1918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滿懷革命熱情,寫下《BOLSHEVISM的勝利》的論文和演講詞《庶民的勝利》,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