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則離大眾愈遠,曲為比附則真賞愈迷,良為無益。”文章表達他對當前紅學研究的看法,受到與會者的好評。同年11月19日至25日,俞平伯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香港三聯書店之邀赴港講演研究《紅樓夢》的新觀點。僅以“《紅樓夢》是一部小說”一語概括,表現了他的紅學研究生涯從燦爛至極到趨於平淡的思想境界。 1988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香港三聯出版社聯合出版了《俞平伯論紅樓夢》一書,全書77萬餘字,全面展示了俞平伯研究《紅樓夢》的歷程。 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去世前半個月俞平伯神智不清,像是中了魔,常常坐桌前翻看《紅樓夢》。睡覺時大聲喊:“我要死了。”聲音可怕極了。逝世後,他的遺體立即被火化,這是他早年向家人所作的叮囑。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俞平伯小傳(4)
一代紅學大家、一代文學宗師,去除了一切繁文縟節,帶著一身堅韌不拔的傲骨,寂然地走了,離開了塵世。 幾天後,《人民日報》報道了俞平伯先生逝世的訊息,並評價說:“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俞平伯先生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識分子,七十年來,他不倦地從事學術活動和文藝活動,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中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國際上一些國家的報紙也刊登了這一訊息,並對俞平伯先生有很高的評價。 1993年11月8日在他的家鄉浙江省德清縣城關鎮建立的“俞平伯紀念館”隆重開館。海內外友人及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開館儀式。 1996年在德清縣“大家山公園”山巔上建立了俞平伯的銅像。 1998年《俞平伯全集》出版。   。。
作者點評
俞平伯先生是才子,是學者,也是童心常在的文學大家。 他出生於書香世家,才氣橫溢,又躬逢新文化運動,新舊文化在他身上激盪,於是就成全了他成為一個新文學的先行者和古典文學的探研者。才子的浪漫情懷在他的新詩和散文中得以體現。他作為學者的鑽研精神繼承了其先人的治學品格,在冷峻的理性中埋首於《紅樓夢》和古典詩詞的學術研究。他寫新詩,寫散文,寫舊詩詞,寫紅學論文,研究《詩經》,研究李白,注評唐宋詞,在許多領域都卓有成就。 從他一生的治學中,我們發現他身上既具有“五四”時期的文化批判精神,又具有一種全新的科學的治學態度,這兩者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是十分可貴的,因為他既與當時專以國故為重的清代遺老不同,也與全盤否定國粹的激進人士不同。他雖出生於封建文人家庭,但並不抱殘守缺,也不留戀日見逝去的世代書香,而是對新生事物歡欣鼓舞並且自覺地接受。這種面對新生的事物充滿樂觀的精神隨其一生,所以會有他在新中國誕生時的讚歌,會有他受毛澤東的批評時誠心誠意的檢討,會有他在文革期間下到農村裡認真學唱樣板戲的舉動,會有他在農村寫詩來歌詠生活的樂趣:“三椅拼睡南窗下,黃棉襖子暖烘烘。” 他寫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文采不讓朱自清,使他成為現代散文大家;他寫的《紅樓夢研究》,探本求源超越胡適,成為一代紅學大家,影響半個多世紀。儘管50年代上半葉人們對他有過不公正的批判,儘管“文革”時期紅衛兵再一次將他推上不合理的批鬥臺,他卻以超人的毅力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國知識分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傳統人文精神在他身上得以充分展現。 前人曾說中國人的精神中具有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特質,俞平伯先生完全具備了這種特質。他既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又是典型的中國新生學人。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中國文人的優秀品質:樂觀、堅定、寬容、純樸、執著,而最為重要的是他一生童心不泯。正是有了這顆不泯的童心,他才能永遠對新生事物充滿關注和追求,又會在出國求學未竟時突然返回故里;他才能以純真的善意麵對一切醜惡的行徑而自處不敗之地,又會在危難困苦時期樂以忘憂;他才能在摔跤之後又重新站直起身來走自己的路,又會對過去的人和事不計前嫌。俞平伯能做到的這一切,給我們今天的學者和世人以極大的啟發。他一生的學問我們可以不知道,他深透的紅學我們可以不瞭解,但他的品質我們卻不能不敬仰。 俞平伯以他九十年的生命為中國學人鑄造了一個典範,讓世人永遠懷念,讓世界永遠注目!  
毛澤東評點冒廣生
你們過去提倡革新,我們後來號召革命,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