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僧會中,一個僧人拿出了一塊硬如生鐵,渾身漆黑的石塊,口裡說著,“此物名石炭,點燃能發火,持久且猛烈,此物很早就已經開始使用,燒火取暖,冶煉鐵器,前漢就有不少的地方使用,西域也有人使用,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中原一帶尚少人使用,無非是來往不便,石炭沉重,長遠運輸太消耗人馬畜力,除非就近就有石炭山可供採掘,才方便推給農人使用,”
一些僧人好奇地拿過傳看,正如凌辰所料,很多東西這個時代也有,但是知曉的人,能使用的人,受限於交通和通訊條件,只是一小部分才能用上,真正大規模利用煤炭,還要到宋代時期。
可煤炭這種基礎工業原料,在封建時代只能當成鍊鐵和取暖的燃料,沒人能進一步發現它內在的價值,固然比西方文明早利用了數百年,可這多出的時間,卻沒有更進一步,發掘它作為工業動力的源泉,蒸汽的力量,並沒有凸顯出來,無非是因為這個東西,不再是簡單的看到現象就能模仿利用,而必須清楚本質,建立在深厚的研究土壤上,才能成功。
“此物從何而來?”
“就在洛陽城外附近一處鍊鐵工坊中發現,不過燃燒之有巨大味道,需要修好通煙道,才能避開”
…………
關於煤炭的事情,凌辰很快就知曉了,他在各地的大寺廟裡,宣講此事,讓那些專門負責研究農工之事的僧人,開始考慮如何將此物推給眾多農人市民使用。
“一則要改造他們生活取暖的土灶,二則還要成立專門的商行,來販賣這些石炭,但農人手中多無錢,有免費的樹木可砍伐,不會買這些石炭,市民如果買石炭比木材便宜,那就會買石炭,但又造成一部分砍柴人的生計沒有著落,讓他們背井離鄉去挖石炭,卻是困難太大”
指望一群還有慈悲心的僧人,去做這些必需放下對一些人的憐憫,來客觀地全盤考慮經濟發展的事情,凌辰也覺得有些頭大,不過他很快就從這個坑裡爬了出來,因為他很清楚他來這裡的目的。
他來這裡,並非是要給這裡的人解決什麼溫飽問題,而是為了完成任務,拿到更高許可權,既然如此,那使用更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必要的,推廣佛教,更新教義,是為了打下改革社會的思想基礎,具體手段上,他當然不用繼續使用本地這些土著那樣落後的經濟方式。本地土著執行起來太慢,那就用他帶進來的人。
“凌七,你組織我帶入的那一萬人,調出三千,成立一個賙濟天下的商會,就叫四海商會,至於犯忌的事情不用擔心,皇帝已經明悟,今世修行,方有來世有福報,不會滅佛,更不會阻撓此事,唯一要顧慮的就是那些封建地主的利益,需要緩緩圖之,但只要暫時不涉及到土地和糧食,他們還不會馬上察覺,這個階層訊息不通,反應遲鈍,各自分裂……”
對現代物流知識非常熟悉的凌七做起這件事情來,自然非常容易,而且還有各地寺廟作為支撐點,直接就能利用他們的寺廟作為倉庫,以及集市還有市場資訊的來源地,之前只是為了避免皇帝忌諱,防止引發大的動盪,才沒有進行天下範圍的聯動,現在凌辰的指令中,已經拋開了這種限制,幹起來自然沒什麼困難,和普通商旅比起來,他們有佛門的深厚背景,又有大量信徒做為市場來源,又不畏懼官府的欺壓,可以說從事商業活動的先天條件,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已經積累得再足夠不過。
…………
漢帝下了詔令,允許各地僧人經商,種地,開礦,做官,可以憑藉度碟來往各地,正常繳納各項賦稅,顯然漢帝本人已經上了凌辰的船,他想要來世繼續做皇帝,今世做了三十多年,他還不滿意。
古代皇帝壽命最高的有八十多,他今年60有餘,還能當二十年。
這條詔令,可以說是全面引發了新佛門與統治階層的巨大沖突。儒教已經成為當今漢時地主豪強用來晉身官員的一個途徑,現在佛門不僅僅在宣講教義,爭奪信徒,居然也要插手世俗權力,他們肯定無法忍受。
皇帝壓著怎麼辦,那就把皇帝廢掉,有漢以來,這種事情不是沒發生過,王浩當皇帝之前,發生的王莽篡漢就是一個例子,從王莽的政策來看,他並非是單純的野心家,而是一個有著遠大理想的政治家,可惜他沒有深厚根基,遭到封建地主階層的猛烈反撲,最終失敗。
時光流逝,皇帝這條詔令發下,已經有了兩年功夫,凌辰的四海商會也成立了兩年有餘,僧人滲透到當地農工商生產運輸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們並非是勸人燒香拜佛,而是在宣讀凌辰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