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中日大決戰[孫挺信] 作者:

部隊,遊擊部隊。

防地:蘇北、山東遊擊區。

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

兵力:5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和遊擊部隊。

防地:冀察方面。

全國兵力總計:250個步兵師,29個獨立步兵旅;13個騎兵師,10個獨立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和遊擊部隊若干。

僅步兵師來看,經過一年多的抗戰,不但沒被日軍消滅,反比1938年1月的210個步兵師,多出40個師。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中,得到提高和加強。

蔣介石命令:長江方面各戰區部隊,從1939年初開始,分期分批整頓輪訓,補充兵員裝備,到1939年底,應全部整訓結束,準備反攻。

3

1938年11月上旬。

當蔣介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的同一時間,在東京,天皇正召開大本營軍事會議。中心議題是分析中國在武漢、廣州失守以後的形勢,制定日軍對中國作戰的方針策略。

天皇對形勢的判斷如下:

帝國於1938年秋季,以獲取結束戰局的時機為目的,實施攻佔廣州及武漢的積極作戰,並取得了顯赫戰果。但判斷蔣政權依然迷夢未醒,殘存於西邊數省,力圖恢復其戰力,建設新的補給路線,且在法屬印度支那尋求補給港口,繼續堅持抗戰以挽回頹勢。然而,在已喪失中原逃往內地,以及失去主要水陸交通線、豐富資源和大半人口的情況下,我方如採取適當的施策,即使不能加深其內部崩潰,但至少也可使之淪為地方政權。因此,從戰略角度可以認為帝國已經粉碎了抗日的中國政權,今後已進入實施政略進攻、取得美滿結果的階段。因此,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中央政權創造良好條件,支援其成長,是我軍為達到戰爭目的的重要作業。

對華戰爭的本質屬於持久戰,對淪為地方政權的蔣政權,與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窮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戰力,向建設新中國邁進。……

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估計確實大樂觀了些、在他們看來,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已經降格為地方小政權。同時,他們尚有力量一直進攻下去,只是覺得一味深入窮追沒意思,才停下來不追不打,而專心建設“新中國”。

實際上,當時日本陸軍在國內的兵力,僅有一個近衛師團,完全唱著空誠計。而在中國已經配置了24個師團,完全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戰略家也不得不承認: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國軍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

根據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判斷,日本陸軍省於11月18日起草了攻佔武漢以後,中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其核心之點為:

第一、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

第二、日軍應採取區域性作戰,以確保佔領區。今後的主要任務是“自主指導新中國建設。”

日本方面用主要精力在佔領區扶持新的中央政權,其目的正如蔣介石所估計的那樣,是為了達到以華制華,以戰養戰。

日軍要重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必然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他們看中了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大親日派汪精衛。

在日本方面看來,汪精衛自清末以來一直追隨孫中山革命,很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現在又在執政的國民黨中身居要職,對中國中上層人士有號召力。只要他一出馬收拾中國這殘局,中國上下必然熱烈擁護。待一個以汪精衛為首的“新中國”一建立,就把蔣介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來,日本徵服中國的大業,也就圓滿完成。

一貫反對以武力與日本相對抗的汪精衛,在武漢、廣州失陷之後,其反對抗戰的意圖更加露骨。他認為中國再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必然全部變成日軍的佔領地一不如在尚未徹底失敗之前,與日媾和,尚能保持一些力量,爭取一些“自立”的條件。待講和了。日軍撤走了,中國在親日的幌子下奮發圖強,再行建設,再爭取完全的獨立自主,再與外強爭個高低。但是,在國人積極主張抗戰到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抗戰鼓勁加油的一片喝彩聲中,汪精衛自感無法說服蔣介石,更沒有力量左右執政的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因此,決心孤注一擲,挺身而出“收拾殘局”;走“保種保民”,這一條“和平救國”的道路。

1938年10月下旬。

汪精衛暗中派親信高宗武、梅思平去上海與日本特務影佐禎昭、今井武夫等人密商罷戰媾和之事。10月20日,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即汪精衛由重慶出走,然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