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天寶五載(746),727年出生的李晟,這年才十九歲。正是一個剛剛從軍的新兵蛋子。
就是這個新兵蛋子,在此後的歲月中為唐代一次次立下戰功,最後居然成了唐朝的救難功臣,被視為挽狂瀾於既倒的中流砥柱,《舊唐書》就誇他是:“一清宮掖,德比伊、周;再殄兇渠,功超衛、霍。”後代也是將他和“再造唐室、平定安史”的郭子儀相媲美。
事實上,他最關鍵的功勞只不過是平定了一次由譁變引起的叛亂,這個功勞多少有點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對他評價極高,而在後代名聲卻不夠大的原因。相反地,他有個兒子,比他的名頭可大得多,那就是雪夜入蔡州的李愬。算得上是“父親英雄兒好漢”的典型了。
唐前期,薛仁貴開創了一個“薛家將”;唐後期,可與之媲美的大概就只有“李家將”了。論後代的名氣,薛家將要大得多,但如果要說功勞的話,李家將可就比薛家將要大得多了。
二、出身軍人之家
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人。洮州又稱臨洮郡,秦朝長城的西端就在這兒。這是秦的西境盡頭。
所謂臨洮,就是臨著洮河——黃河的一條支流。洮河,就從吐蕃地域流出高原,流入唐朝界內,接入黃河。
沿著洮河上溯一點點,就在唐蕃邊境上,是著名的神策軍最初的駐地所在。後來,李晟在神策軍殺出一片天地,率神策軍立下不世功勳。他和神策軍的緣分,可真不是一般的深厚。也許早在他出生的時候,這緣分就註定了。
臨洮屬於隴右。隴右——隴山之西,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甘肅省。玄宗的時候,有一個節度使就叫隴右節度使,還有一個河西節度使,都分佈在河西走廊這塊,共同遏制吐蕃的東北方向。
實際上,隴右從漢代就是出將才的地方。漢武帝時候的禁軍大部分出自這裡。可見此地民風剽悍,自古尚武。再加上這裡是長期爭戰之地,從軍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過李晟的祖父李思恭、父親李欽,都只是隴右的裨將。所謂裨將,就是小將、副將。估計是功勞不大。
但有人根據一塊流傳至今的《李晟碑》說,李晟的祖上做過不小的官。碑文上記載,李晟的曾祖父、祖父都曾當過刺史、都督之類的官員。如果真是如此,那級別確實不低。但仔細看這些官名,卻都是“岷州刺史”、“疊州都督”,岷州、疊州都是洮州鄰州,是李晟本鄉土。顯然,這些官銜,都是因為李晟發達了之後,朝廷給予其祖先的贈官,用以彰顯榮耀而已。
而且就在李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個孤兒。除了世代習武從軍的傳統,大概也幫不到他太多。不過正是這個孤兒,卻讓這個李姓家族從此翻身,一躍而成為唐後期最出名的武將世家。
實際上,李晟家隔壁,就是李唐皇家名義上的老家——隴西成紀。所以,後來皇帝為了表示恩賞,就讓李晟家加入皇家屬籍,也就是說,承認李晟家和皇家是本家。這可是當時莫大的榮譽啊!這至高榮譽著實讓李家風光無限,以至於今天在臨潭還有很多姓李的都自稱是李晟的後裔呢。李晟確實是他們家族榮譽的源頭。
李晟從小習武,練就一身好武藝,善於騎射。而且他長大之後,身高六尺,合算下來,就是今天的一米八還多,端的是威武雄壯。
史書上說他性格“雄烈”,所謂雄烈,就是說性格剛烈,但不是魯莽的那種,而是很有英雄氣概。還說他“有才”。所謂有才,當然不會是有文才,而是指他比較有頭腦。
總之,從各個方面來看,他都是一個出色的武將坯子。
李晟才十八歲,剛剛成人,就去投軍了。不過有點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在隴右當兵,而是到了河西。他剛投軍,就遇到了好機會。就在這一年的九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與吐蕃戰於石堡城,大敗而歸。玄宗很生氣,將皇甫惟明貶官至死。
唐朝要對吐蕃進行一次軍事報復。於是重新換上了一個靠譜的指揮官,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忠嗣。當時王忠嗣在北方戰線上表現出色,被認為是四十多年來最出色的邊防將領。王忠嗣被任命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同時他原來的朔方、河東節度使也沒有解除。一時身兼四個節度使,控地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非常風光。
很快,王忠嗣發動了一次戰役。與吐蕃戰於青海、積石兩地,皆大捷。
就是在這次戰役中,李晟一戰成名。開頭“萬人敵”這一幕,就是出現在這個時候。被主帥王忠嗣大大誇獎,似乎預示著李晟將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