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小說:大唐·如此江山 作者:

事中裴士淹到范陽,他拖了很久才召見,而且在宣讀聖旨的時候,居然就大模大樣坐著聽,完全沒有人臣之禮,裴士淹嚇得結結巴巴讀完聖旨就跑了。

不甘心失敗的楊國忠拼命收集證據,以至於擅自派人包圍了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把安祿山的親信多人逮捕,審訊後秘密殺害。又把搞無間道的吉溫給拿下。這些舉動無不刺激著安祿山。

在楊國忠做這些舉動的時候,玄宗並沒有禁止,雖然他安慰了一番安祿山,但安祿山還是覺得危險重重。畢竟楊國忠天天在皇帝身邊進言,所謂三人成虎,就是謊話說了一千遍也成真理了,何況他自己也真的是有不臣之心,有不臣之舉呢。既然逼到眼前,那就不如先下手為強!

可笑的是楊國忠在聽到安祿山起兵的訊息後,居然異常興奮地說:“你看,我早說了吧,他要造反!”臨死而不悟,真是比牛二還牛二。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十、最初的一個月

楊國忠這麼興奮,自有他的道理:“現在造反的只是安祿山一個人,將士們都是不願意的。不過十天,他的頭就會被砍了傳到長安來。”

這話也有一定道理。畢竟大唐處於鼎盛時期,聖主名相(楊國忠肯定認為自己是名相),自然有最大的號召力。事實上,除了范陽軍區之外,河東和平盧都沒有跟從安祿山。

就連唐玄宗也點頭表示贊同楊國忠的意見,以為叛軍可以輕易擊潰。他們實在太輕敵了。

事實上,忠於唐朝的軍隊此時根本打不過叛軍。安祿山的軍隊中,真正核心的戰鬥力在他的那些非漢族軍隊——這些人對玄宗、對楊國忠可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包藏禍心的安祿山早就有意識地準備了這一手。

史書上提到安祿山起兵,“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軍隊組成分為兩部分:“所部兵”和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遊牧部族。

“所部兵”,就是范陽節度使所管轄的軍隊。這批軍隊中的骨幹將士,多是追隨安祿山多年,其中蕃將還佔據多數。就在這年,安祿山還用三十二個蕃將替換了漢將。底層將士即使有所不滿,也不至於譁變。

更重要的是還有大批的“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族軍隊。這些軍隊的戰鬥力都非同小可,是安祿山叛軍中的精銳之師。其中同羅,乃是草原部族鐵勒的一支,驍勇善戰,本屬於阿布思所統領,後來被安祿山設計陷害後誘降,幾萬同羅騎兵加入,史書上說:“由是祿山精兵,天下莫及”,可見是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隊伍。安祿山還特別從同羅以及奚、契丹降者中選拔精壯八千餘人,稱為“曳羅河”(壯士之意)。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安祿山手下這批非漢族部族,本來都是他征討的物件。安祿山有次在奏章中就曾說“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同羅等勳效甚多”。也就是說,這些人本來是唐朝的敵人,也是安祿山的對手。但安祿山很狡猾地一邊征討,一邊化敵為己了。以至於等安祿山造反之後,大批的唐朝“敵人”橫行內地,塗炭生靈。有學者甚至認為:安史之亂,其本質是一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或者說是“在國內進行的外患”。大批外族透過安祿山這個媒介,向唐朝發起了挑戰。這個說法有趣,但乃皮相之說。這些人雖是外族,但他們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是安祿山個人野心的工具。而安祿山本人,也不存在什麼明確的政治目標,他只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帝國反叛者。就整個安史之亂來說,也不是必然的結果。

對於安祿山叛軍的這種構成,唐玄宗和楊國忠並沒有在意,甚至可能壓根都不知道。因為這些所謂外族軍人,本來就不在正規軍隊編制之中。換句話,他們只是安祿山的私兵。唐中央的輕敵,導致了軍事上的大潰敗。在安祿山起兵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安祿山就順利佔領了河北、河南,並拿下了東都洛陽。

安祿山的軍隊十一月九日起兵,一路南下,非常順利。所到之處,唐軍望風瓦解,完全沒有抵抗之力。是啊,內地幾乎已經上百年未見戰爭,百姓安居樂業,郡縣也完全沒有一點戰備可言。況且,河北地區還是安祿山的勢力範圍,因為他身兼河北道採訪使。

朝廷得到的反叛訊息,竟是從河東先傳過來。到十一月十五日,朝廷才確認訊息是可靠的。玄宗調兵遣將,做了一些部署。可惜他過於輕敵,草率從事,結果是崩潰性的敗退。

第一道防線,放在黃河以南的陳留(開封),主帥是文臣張介然。十二月初二,安祿山跨過黃河,直逼陳留。此時張介然剛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