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小說:大唐·如此江山 作者:

蓋追夤偌泳艫氖焙潁�僖�技釉詘慚淤壬砩稀U餿慫慵窳爍齟蟊鬩恕�

不過一開始,他並沒有改姓安,直到開元初年,當時,安氏部族破散,康祿山才十來歲,他和幾個安氏兄弟一起逃出了突厥。患難之中,他們結為兄弟——按漢人的習慣,他們本來就該是名義上的兄弟。這個所謂結為兄弟,反而更像是患難定交。自此之後,康祿山正式變成了安祿山。

這些安氏兄弟裡面,除了安祿山外,最出名的是安思順。因為後來安思順和安祿山一樣,成為大唐的邊疆大將,官封節度使。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兩人的關係似乎變壞了——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事情,再次上演。而且安思順還曾經向玄宗密報說安祿山必反。開始的時候,唐玄宗沒有聽他的。而到了安祿山真的造反後,唐玄宗還是將安思順砍了腦袋——因為他已經對蕃將徹底失去了信任感。安思順這個兄弟,也算當得冤枉。

也許還應該提到的是,在這個孩子出生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同鄉裡有一個叫史窣(sū)乾的孩子也呱呱墜地了。這個孩子後來改名為史思明。史思明這個名字很有點講究,首先含義深刻,出自儒家經典《論語》:“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其實,這個名字是大唐皇帝李隆基賜給他的。天寶元年,史窣幹被派去向李隆基報告工作,皇帝不僅賜座,還很親切地跟他拉起了家常,問他多大了?回答說四十了。皇帝說,還很年輕啊,前程遠大啊!大概覺得他這個名字不夠文雅,於是賜名史思明。

我頗懷疑“窣幹”兩字也與“光明”有關,與“祿山”類似。“史思明”既有原來名字的含義,又結合了中國文化傳統,可謂神來之筆。從這點看,李隆基還是很有點才氣的。也難怪他敢註解儒家經典《孝經》呢。

雖然有的資料說史思明是突厥人,但從“史”這個姓氏看,他應該也是粟特人的後代,也是“雜胡”。而且估計很可能也是跨種族的愛情結晶。相似的出生背景和相同的鄉里,安祿山和史思明就這樣從小一起長大,是發小。後來又成了戰友。實際上,史思明幾乎是另外一個安祿山,他們的身份背景、人生經歷,乃至死亡,都如出一轍。兩人唯一不像的地方,是他們的身材。安祿山是個超級大胖子,體重三百多斤;而史思明則是“姿癯露”,意思是身材極瘦。一胖一瘦都是非常突出,倒是一對天生的丑角搭檔,可以講相聲了。

營州這個地方,註定是個風雲匯聚之地。營州,今天的遼東朝陽,山海關外。營州的西北是奚,北邊是契丹,稍遠一點是突厥,東北是渤海,東邊是高麗、新羅。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此地混雜著各色人等,是個實實在在的民族大熔爐。

這裡,不僅出了安祿山、史思明,還出了一大堆後來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當然,大多是安、史部下。但是,他們的敵手中,也有不少是營州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光弼,還有後來圍鄴城的九節度之一王思禮。

安史之亂,誇張點說,幾乎就是一次營州人的內戰。

三、安祿山的第一份工作和營州

營州是安祿山的老家,也是他成長、發家的地方。可以說,營州見證了安祿山的前半生。

安祿山的第一個職業,就和營州密切相關。開元初年,安祿山逃出部族,雖然才十多歲,但他不得不從此開始“闖蕩江湖”了。那麼,“闖蕩江湖”的安祿山都幹過些什麼活兒呢?

在從軍之前,我們只知道他做過“互市牙郎”。

所謂的互市,就是設在邊境上的外貿市場。唐朝時候做生意都需要在市場中進行,當然這裡是大宗的批發貿易,類似於今天的小商品市場。而“牙郎”,則是中間人的意思。這個中間人很必要,首先是充當語言翻譯,既然是“外貿”,那就要和不同民族的人溝通,翻譯就變得很要緊。據說安祿山會六蕃語,就是六種民族的語言。甚至有說通九種的。其次,每次貿易都要訂合同,需要有個中間人作保,還要到政府部門“公證”,同時還要交稅。安祿山就是這個中間人。拿今天的話來說,安祿山相當於是國營外貿公司的一個員工。

安祿山很可能在十五歲的時候開始幹“牙郎”。因為正是這一年,開元五年(717),他的老家營州,給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舞臺和機會。

在開元五年的前一年,東北的形勢出現了新變化。唐朝在東北的兩個對手——契丹和奚(這兩個部族,在唐代合稱為“兩蕃”),都投降了唐朝。而在此之前長期“淪陷”於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