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在那道奏摺的事件之後,蔡道連升了三級的寄祿官,卻丟掉了身上唯一的官職——保育院副總管,宋神宗一怒之下卻連不在編制內的職司都擄奪掉了。
對此,蔡道在上那道奏摺之前,心中早有預料,並沒有為了失去和宋神宗以及皇儲趙傭親近的機會,覺得很難過。
最是無情帝王家。
其實每一個深陷朝堂的人都聽過這句話,更是有無數的官員深深體會過這樣的下場。蔡道的外祖父——拗相公王安石就是這麼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如果歷史上的宋神宗真是一個念舊的人,就不會連續兩次將王安石罷相了。
用之如蜜糖,棄之如敝屐。
最後一次罷相,雖然是因為王安石自己的死了兒子,心灰意冷之下。可這未嘗不是王安石深深地體會到了宋神宗趙頊的冷漠和無情。
還是那句話,用之如蜜糖,棄之如敝屐。
每一個宋神宗治下的大臣,對這句話都深有體會,這位皇帝雖有雄心壯志,卻是志大才疏,自己本身沒有力挽狂瀾的霸氣和能力,還沒有識人用人的眼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也虧這位不要臉的皇帝真是好意思,當初,他居然將自己和王安石比作劉備與諸葛亮。
如魚得水!
不過是一句笑話罷了。
歷史上,真正能夠做到劉備和諸葛亮那樣的,少之又少,特別還是大一統的王朝裡,那更是鳳毛麟角了。
如果他和王安石的關係也算是如魚得水的話,諸葛亮就是活過來,也會哭暈在廁所裡吧!
想想也是,蔡道已經無私地將釀酒的技術和種植冬小麥的技術全盤獻給了朝廷,沒有一絲一毫地保留。
這次事件,宋神宗心中的怨恨、責怪,再加上蔡道上奏摺之後,自己選擇了沉寂,讓這位極為功利的皇帝覺得蔡道已經江郎才盡,變成了另外一個方仲永。
所以,用之如蜜糖,棄之如敝屐。
擄奪職司才僅僅是第一步而已。
蔡道當初的提出過得很多請求也都被宋神宗在暗中將之一個個的終止了。
比如,蔡氏學堂。蔡道本來想要在汴梁城中興建一座大型的小學,如果能夠冠以皇家之名最好。可是,到了最後,還蔡道自己的出了一大筆錢,從建築的建造到師資力量,宋神宗和官府沒有出過一份力。如果,蔡京不是蔡道的伯父的話,徵地都不會進行的那麼順利。
到最後,蔡道出得主意,得到的艮嶽
…網友請提示長時間閱讀請注意眼睛的休息。: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apltiapgt
那一整塊地,想要在汴梁城外城中交換一塊地。結果卻就變成了東北角那塊缺少河流的貧瘠之地,而且,原本蔡道要求的面積也大幅度縮水。
保育院中唯一一個還算是講義氣的曹虎,還想要和蔡道繼續到蔡氏學堂裡廝混,可是,卻被蔡道趕回了家。曹家百年豪族,自有私塾教導子弟,更不缺少名師教導。可是,蔡道知道,接下來,朝堂內外將要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不是曹家這樣的武臣世家能夠參與的、適合參與的。
宋神宗被自己氣得舊疾復發,以他的氣性和身體,究竟能活幾年,誰也說不清楚。況且,大宋朝的皇帝本身就沒有高壽的。官家一旦過世,皇儲趙傭年紀太小,不能秉政,後宮中的高太后勢必會垂簾聽政,任用保守派大臣獨攬朝政。而這時,司馬光又恰巧著完《資治通鑑》,他就是當朝宰相的不二人選。
變法派的大臣肯定還會像歷史上那樣,全都被貶謫到煙瘴之地的嶺南。
所以說,以如今的狀況,誰跟蔡道再牽扯在一起,誰就會跟著倒黴。蔡道身份太過於特殊,不但惹怒了皇儲趙傭,還是變法派大佬王安石的外孫,干將蔡卞和蔡京的子侄。
因此,在秋收之前,蔡道就讓花狻猊那些當初為他拼過命的人,將他們的家人全都遣散出京。目的地,已經在穩固建設中的夷洲島。而那些受僱於蔡道的農夫,只要還願意跟著他乾的人,也全都離開了汴梁城,他們的目的地卻是河東路最南部的中條山地區。
中條山對統治它的國家意味著兩種重要意義:金庫與兵器庫。
而對於大宋,還有另外一種更為重要的意義——防禦屏障。
大宋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堅若磐石的太|原城也被拆成了零件,整個山|西幾乎毫無屏障可言。
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想要遷都洛|陽,而中條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