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貶為“容克約克”後,把路德藏在了埃森納赫的威特堡(Wartburg)中。
敵人
開始時,路德當然主要是反對天主教會。晚年時,他的世界末日觀,使他又多了許多敵人。他認為人類正在向世界末日邁進,所以覺得必須對各種預兆提出警告。例如猶太人做禮拜,他認為這是對上帝的褻瀆,應該禁止。他還同那個時代的另一名改革家茨溫利在有關最後的晚餐問題上進行爭吵,對天主教會的攻擊毫無節制,甚至使他的支持者都大吃一驚。令人更感到困惑的是,就在農民戰爭激烈進行的時候,他卻在考慮自己的幸福,為自己舉行了婚禮。路德即使在死後,仍然受到很多非議。他的肆無忌憚的論戰和粗野的謾罵,不僅得罪了知識分子,而且也得罪了某些虔誠的母親。
女人
儘管路德說過,婦女在宗教鬥爭中往往比男人更勇敢,但他對婦女的看法卻不是改革派,而是保守派的觀點。對他來說,女人不論在軀體上還是在智力上都不如男人。1524年他在一次傳教中,罵婦女是“半個孩子”和“瘋狂的動物”。一年以後,他娶了一隻這樣的瘋狂動物為妻:過去的修女卡塔琳娜·波拉。這不一定是愛情的結合,路德自己曾說過:“我並沒有熱戀過,但我喜歡我的老婆,並珍視她。”不管怎麼說,卡塔琳娜還是為她縱慾的丈夫生了六個孩子。這也恰好符合他對女人的定位:操持家務和養育孩子。
思想體系
路德堅信:教會無權要求在上帝和人之間扮演惟一的中介角色。他用無形的教會取代可見教會的位置,即“受到上帝恩慈”的教團。換句話說:從原則上講,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神甫。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達到這個目的,路德獻給眾人一本德文的聖經。這本來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解放運動,但路德並沒有真正給人們帶來自由。他從中又看到了另一種義務,他認為,教會被奪去特權以後,人們更應該無條件地屈從於上帝。雖然不再受理性、教皇、神甫和知識分子的兒戲所幹擾,但卻必須只聽從聖經中的語言。路德是一個非理性主義者,理性對他來說,就是“魔鬼妓女”,只能誘導人們背離信仰之路:“因為,理性所展示和關閉的一切,都是虛偽的和錯誤的,都不符合上帝的意願。”
路德的特色
路德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主要是他的通俗性和粗野的坦率。與他相比,教皇和紅衣主教們就像是折磨人和藐視人的白人奴隸主,他就是神學界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無情地和知識界以及高談闊論決裂:“你們可以去傳教,隨你們的便,但決不要超過四十分鐘。”路德是帶著自然力而來的,而自然力本身就使人相信他會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因此,人們把很多本不屬於他的功績也都歸屬於他。例如,路德並不是第一個結婚的教士,也不是第一個翻譯聖經的人。
路德給我們今天帶來了什麼?
路德開闢了宗教改革之路,給基督教帶來了民主;假如沒有他,基督教或許因為缺乏群眾性已經滅亡。至於他是給我們帶來了好處還是傷害,可能無人能夠給予評價。但路德卻肯定告訴了我們一點:恐懼的天性會產生勇氣,去同強大而殘暴的機構進行鬥爭。也就是說,人是可以成為英雄的,即使不是天生的。這一點要比一個神甫的說教,更會使我們感到安慰。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約翰·加爾文:吝嗇、貪婪和痛風
生平
約翰·加爾文的父親是法國一名教會律師,後來被教會驅逐。所以加爾文從小就看到了,教會是如何來解決矛盾的。他在奧爾良學習法律以後,陷入了迫害新教的旋渦之中,不得不再次逃逸。在斯特拉斯堡他接受了輔導一個流亡者教團的使命,同時與一位被他拯救回頭的施洗###結了婚。加爾文的主要活動地點是日內瓦,他把那裡當作改造基督教教團的試驗田……為了整肅紀律,他甚至重新採用了死刑和火刑那樣古老的方法。他因急於求成,使他再次被驅逐,但三年後又被請了回來。他成立了學院——最終成了加爾文主義的堡壘。體質本不強壯的加爾文,在宗教改革活動中不斷消磨自己,周圍觀察者把他比作“一張高度緊繃的弓”。每當別人勸他休息時,他總是說:“難道你們想讓主看到我是個懶人嗎?”不久他患痛風症死去。
朋友
和馬丁·路德不同,約翰·加爾文他不是一個純種的僧侶,而是一個冷漠的律師。這個身份在當時的新教力量中是很突出的,因為當時在同天主教及動搖的群眾鬥爭時,恰恰需要犀利的智慧斷頭臺。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