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近一個世紀以來所做的一樣,中國今後也得為其石油供應的安全操心了。它自己的油井趨於乾涸,而需求正在爆炸,如汽車的銷售量就日甚一日。中國也熱衷於推動其他能源的開發,除核能外,中國還寄厚望於天然氣。從現在起到2020年,天然氣在整個國家能源供應中所佔的份額要從3%上升到10%。國家在天然氣建設方面投入巨資,例如,它將鋪設一條長達4;200公里的天然氣管道,相當於萬里長城總長的三分之二。這項工程起自大西北的新疆,目的地為上海,計劃在2007年竣工,輸送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佔全國實際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從現在起到2020年,中國計劃總共鋪設5萬公里長的天然氣管道!
然而,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這些還是不夠。工業化使他們對石油日益感到飢渴,把他們帶到世界原油市場上。假如說,每個中國人今天消費的石油和美國人一樣多,那中國就會成為真正的吸血蝙蝠:它將每天需要8;500萬桶石油,超過目前全世界的石油總產量。當然中國目前畢竟不是美國,它每天的實際消費量是700萬桶。不過,它所消耗的黑金中已經有1/3來自進口。按照國際能源署的看法,至2030年,這個比例將達到85%。對能源市場如此嚴重的依賴使中國領導人深感不安,對世界市場也是如此。中國遇到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樣是石油的大買主,其購買石油的歷史遠長於中國,同時又是一個超級強國,這就是美國。將來,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衝突將是激烈的——在未來幾年中,兩者的外交,以及它們的軍事戰略都將帶有濃濃的石油味兒。
世界會因為石油大戰而走向毀滅嗎?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人們完全可以談論後石油時期,談論有朝一日全世界的油田都乾涸後的情況。人們也可以想象,天然氣在明天也許會引發同樣的博弈,同樣的爆炸。不過,就眼前來說,專家們幾乎一致認為,石油作為現代經濟的主要燃料至少還會維持幾十年。問題在於,石油在這個星球上的分佈太不公平了(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等等),這使得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石油始終將是全世界地緣戰略博弈的中心。最近幾十年來,世界石油市場始終為強大的美國所統治。而中國正在與“超級大國”美國展開直接而可怕的競爭,這將會深刻改變這個市場的面貌,同時將改變整個星球的政治力量的對比。
。 想看書來
結論
20世紀最後20年,世界經濟正處於“歷史的終結”的甜蜜假想中。隨著集權經濟的沒落和網路的升起,人們認為世界經濟將走向上升,呈現強勁而穩定的增長,出現普遍、共享的繁榮。這會是“幸福的全球化”時期,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大腦都要代替雙手,經濟最終要和物質分離。商業活動也似乎將不再像過去那樣飽受忽高忽低的週期之苦,也不會再受到分配問題的困擾。
這時,中國來到了基礎產品市場,大力購買原材料、能源和農產品。中國的到來揭開了上述美景的面紗,它告訴我們,經濟生活還不是純粹虛擬的,它永遠也不會變成那樣。腦袋還永遠需要手臂,我們社會的生產活動仍然廣泛依賴於那些實實在在的原材料:人們必須到深深的礦井中挖掘煤炭,打井開採石油,耕種小麥。今天,從巴黎向柏林,或從紐約向上海傳送聲音或影象,已不再需要導線,可是運輸鋅、鋼與大豆卻仍然需要港口、公路和鐵路。
虛擬世界的光芒不能掩蓋一個司空見慣的事實:“老式經濟”——也就是那些基礎工業、大型基礎設施、還有農業——它們並沒有死亡。中國(明天還有印度)正使它們在全世界重現青春。世界經濟重新發現了它們的價值,而且毫無疑問,也要在一段時間內為此付出代價。老牌的工業化國家,尤其是法國,應該意識到,即使是在知識經濟中,汽油仍然是昂貴的。即使在非物質經濟中,物質仍然有其重要性。經濟週期消亡論將要經受嚴峻的考驗,經濟衝突消亡論亦然。
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的到來影響了原材料價格,也因此改變了市場交易的方式。原材料的賣主大賺其錢,而買主則飽受痛苦,一些出口國喜出望外,而進口國則要勒緊褲腰帶。某些行業將從中受益,鉅額投資將注入基礎產業;另一些產業則將缺少資金,特別是加工業。在發達國家,加工業不僅要受原材料價格上漲之苦,而且將面臨來自中國的競爭,中國的勞動力眾多,受過良好培訓而且工資低廉,這將是富國面臨的另外一種交易方式的改變。
全方位的可怕競爭力
簡樸、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