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繼任者們對此仍然記憶猶新。上個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的改革就發端於解放農民,它使農業生產發生了戲劇性的起飛。從萊斯特·布朗發出吶喊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中國的農業生產是進步最快的,與越南一道並列前茅。不過,解決13億張嘴的吃飯問題仍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挑戰。
中國人的胃口迅速增大,非常迅速,比它的生產量增加得更快。田野裡的老鼠開始成群結隊地向城市轉移。有人說,每年有近1;000萬到2;000萬人離開農村,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本來是種田的勞力。與此同時,可耕地面積也在迅速減少。1996年以來,已經有670萬公頃耕地被用作各種工業園區、公路、鐵路和其他工程建設。中國的總耕地面積只剩下12;340萬公頃,它必須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來養活佔世界20%的人口。
在這種背景下,北京逐漸公開放棄毛澤東時代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雄心,就不是什麼令人吃驚的事情了。從前,中國依靠充足的勞動力,自行供給了所需食物的95%。今天,人們的目標是要透過本國的生產滿足其需要的90%。事實上,在世界食品經濟中,中國的這種變化是很自然的。它選擇了融入國際經濟,開始在世界市場上做交易——買進自己不出產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