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發達國家的經濟體曾經以為,自己已經能擺脫所謂的商業週期。但事情並非如此,我們國家的經濟生活還是會追隨世界的局勢波動,有高峰,也有低谷,有繁榮,也有衰落。如今,中國這隻饕餮的到來重新點燃了許多數十年來多少受人冷落的產業,激發了新的研究、創造和投資活動。全球的某些產業,例如農業和核工業,整個都亂套了。甚至,許多涉及到國家主權的重要產業領域也受到了波及,它反映出,隨著餐桌旁邊那位新食客的加入,整個世界的地緣政治關係正受到深刻的影響。
。 想看書來
恐龍的復活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被遺忘的一隅,當地一家採礦公司的400名僱員還沒有回來工作。2003年,他們所在的埃沃達克礦業公司打了一場官司,結果敗訴,礦工們其實也並不曾抱有幻想:因為這個國家的大多數礦廠已經遭遇了這種關門的命運。還有人告訴他們,世界冶金業的生產能力依然過剩。美國總統布什本人也規勸西方的工業家們,要清理門戶,言下之意是關掉一些廠子,鐵礦石開採得太多徒勞無益。然而隨後不久,突然之間光明乍現!這400名礦工被邀請回廠,而且越快越好!
發生了什麼事?原來,一箇中國的冶金代表團到了那裡,說是在美國最邊遠的地方終於找到了可以滿足他們需要的東西。中國的萊蕪鋼鐵集團收購了這家倒閉了的公司及其在當地的一家聯盟企業——克里夫蘭·克里夫斯公司,讓其重新開始採礦。為了供應東方的高爐,中國恢復了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部分礦石生產能力。
在地球的另一角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集團之一,它的領導人卻急得直跺腳。40年來,他們一直開採著這種真正的金蛋——他們有世界上最大的鐵礦儲藏,自稱為“鯨骨之山”。然而眼下,他們卻滿足不了中國的要求,他們沒有巨型的礦石拖車將礦石從深井中運出來。尤其是他們需要更多合格的礦工,可是根本找不到!
曾幾何時,差不多是在全世界,礦廠紛紛倒閉,礦業集團追求重組,年輕人也都不願再幹礦工。當然,礦業並不是唯一墜入危機深淵的。一些昔日風光無限的基礎產業似乎都在同一時間遭遇了不幸,陷入不可救藥的減產。這些產業包括農業、冶金、鋼鐵、造船、能源、運輸等等,不一而足。至少在15年以來,在法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風光的產業只有因特網、資訊或電信。煤炭、石油、鋼鐵乃至黃金,統統都結束了。他們當年的風光讓位給了股票交易系統、位元組和畫素。新興的資訊和通訊技術將世界帶入了一個新紀元,人們嘴上掛著的詞彙是知識社會、非物質經濟,對於真實和具體經濟的依賴少多了。
在巴黎,如同在華爾街以及其他市場一樣,那些仍在堅持開礦、生產鋼鐵或散貨運輸車的企業在交易所裡都舉步維艱。但凡有機會,這些公司的老闆都要抽身跳出,轉而投資“更體面”、“更高階”的產業。學校引導那些優秀的學生從學習真實世界轉向虛擬世界。實驗室亦將各種手段圍繞虛擬世界配置。政治家們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們鼓吹這類知識的力量、魅力和利益,倡導各種脫離“基礎產業”的職業。一句話,金錢、青年人、研究和投資都要遠離經濟生活的各種基礎業務。
此時,中國來到世界原材料市場,給這種傾向猛擊一掌。它提醒世界,人類不會只生活在金融交易、電影、影片遊戲和電話之中。他還需要耕耘土地,需要住房、運輸工具和許多其他東西。在交易所裡,中國已經使許多“恐龍”復活,也就是那些“老式經濟”的代表性企業。正當那些網路羚羊們一個個跑得氣喘吁吁,有的甚至累倒在地的時候,真實經濟中的傳統公司卻重新煥發了青春(如石油、鐵礦石、冶金、造船和運輸等產業集團)。這是一個更為普遍的變革訊號,“基礎產業”正在經濟界起死回生。中央帝國提醒我們,和人類本身並無二致,經濟生活永遠不可能是純粹抽象的。黃金並非如人們所稱的俗物,另外一些金子也不是太多了,如綠金(農業)、黑金(石油)、藍金(水)和白金(鉑)等。不管那是什麼顏色的金子,“老式經濟”正重獲新生,基礎產業的回報重新繁榮起來。
地裡的田鼠 城裡的老鼠
“誰來養活中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也不是什麼新問題。10年前的1995年,萊斯特·布朗——華盛頓全球政策研究會下屬的一家智囊俱樂部的主席——就出版了一本同名著作《誰來養活中國?》。驚慌是無益的,在1960~1961年的“大躍進”之後,中央帝國出現了饑荒。在北京,偉大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