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經常利用各種機會舉辦聯歡會。
稻盛在工廠業績上升後,把每月銷售額的20%當作獎金髮放給員工。這使所有人都認識到,公司的發展與自身的幸福是緊密聯絡的。
1973年3月,這家工廠終於扭虧為盈,並且成長為京都製陶公司在美國的橋頭堡。在稻盛管理哲學被廣泛接受之後,稻盛又聘請了美國人米勒擔任廠長。他始終認為:要想進一步成長,還需要美國人。但他深信自己的“心靈經營”已真正移植到美國了。
1974年底,石油危機席捲全球,日本也受到巨大影響,經濟第一次出現負增長,社會上甚至出現搶購衛生紙的風潮,京都製陶當年利潤也減少了50.36億日元,純利下降11.31億日元。稻盛面對如此困難的局面,把它當做“上帝給我們的考驗”勇敢地接受了。首先,他把營業員、科長、部長的工資削減了10%,並制訂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以求節省。而且他宣佈京都製陶即使只靠苔蘚生存下去,也決不停工,決不裁員。
稻盛把因產量減少而多餘的人力全部編入總務部管轄之下,禁止他們進入廠房。這主要是因為,訂貨量下降,如果還用以前的人手,每人所分擔的工作量減少了,工廠內緊張忙碌的氣氛就會消失,生產效率也將隨之下降,一旦訂貨量恢復時,就不能馬上進入增產體制。
稻盛對多餘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