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佔40~50%,其競爭者為美國三大公司:美國家庭用品公司、布里斯特·邁爾斯公司和阿波特·萊布斯公司,他們共佔了市場的20%。1981年後,市場份額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長。
在一些食品生產廠商將市場瞄準發展中國家時,就開始出現了一些抗議奶粉生產廠家的活動。人們的抗議主要集中在奶粉的使用與第三世界國家人文環境的不一致。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消費者生活在貧困區,他們缺乏足夠的衛生保證,也得不到醫療服務。甚至許多人不識字。因此,錯誤地使用奶粉是難以避免的。在那裡,生活用水是從受到汙染的河中或公共井水中汲取的,電冰箱是奢侈品,燃料也非常珍貴。而奶粉經常是攪攔在不乾淨的水裡,裝在有病菌的奶瓶中餵給孩子的。
甚至有些時候,母親們為了省錢,一點點奶粉就可以衝一大瓶。一家醫院的大夫曾舉過一個營養不良嬰兒的例子,一包奶粉只能給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吃3天,然而一位母親讓4個月和18個月的兩個孩子一共吃了14天。這位母親不僅沒有錢,而且是個文盲,家裡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卻有12個孩子需要養活。
但隨著母乳餵養比例的下降和奶粉餵養比例的上升,許多人開始討論奶粉餵養與嬰兒殘廢率上升的關係。在1966年,墨西哥母乳養孩子的母親比6年前少了40%。1973年在智利用奶粉餵養3個月以前嬰兒死亡率是母乳餵養的3倍。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有關奶粉致病致死的例子。
除了上述人文環境的因素外,雀巢公司在快速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在嬰兒奶粉生產中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嚴重的質量問題。
1977年4月,哥倫比亞醫院育兒室中的嬰兒死亡率突然上升,最後根據病菌的線索追究到雀巢奶粉的工廠,不幸的是,在發現原因前已有15名嬰兒死亡。
除了在美國外,在澳大利亞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發生在澳洲的事件開始於1976年,雀巢公司在通加拉的工廠發現奶粉樣品中帶菌率上升。最後經過檢查發現用於使液體牛奶轉為奶粉的烘乾裝置出現了裂縫。感染的病菌是沙門氏菌屬,可以導致嚴重的腸胃炎。在發現問題以後,雀巢公司並沒有通知州安全部,而是想在不停止生產的情況下進行裝置消毒,可是病菌卻一直存在。而在最後發現汙染時,這套裝置已經足足生產了8個月之久。1977年,澳大利亞衛生部門報導了134個嬰兒由於雀巢奶粉帶菌而導致了嚴重的疾病。政府官員估計大約有2000萬磅的受汙染奶粉被出口到南亞國家。
說句公道話,批評雀巢等公司在發展中國家銷售奶粉的人沒有考慮奶粉相對其他嬰兒食品的優點。水源汙染問題同樣也會影響其他嬰兒食品,而並不單單隻有奶粉。這裡指的其他食品包括用當地的穀物、大米等做的粥,它們不僅營養價值不如奶粉,而且還會有水質以及容器的汙染。另外,大米、穀物通常也受到微生物的汙染。雖然奶粉由於操作不衛生會給嬰兒帶來危險,但比當地其他食品更有營養,也更接近母乳成分,從而也更易於消化。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面臨水源汙染問題,更多人將奶粉用當地飲用水沖泡給嬰兒喝時,並不存在生命危險。
由於雀巢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市場上所做的廣告活動最為活躍,引起許多人的批評。公眾對於奶粉廣告宣傳的批評可以概括為以下內容:在發展中國家用奶粉育嬰造成了嬰兒的高死亡率;嬰兒出版物忽略對母乳育嬰的重視;宣傳媒體和廣大鼓勵貧窮的文盲母親們用奶粉而不用母乳育嬰時起著錯誤的導向作用;廣告宣傳強調母乳育嬰原始而且不方便;免費的禮品以及試用品直接引誘人們用奶粉育嬰;醫院的廣告、宣傳小冊子,以及“牛奶護士”們給人們造成了醫院認可嬰兒奶粉的印象;奶粉的價格令大多數顧客難以承受,因而他們經常將奶粉衝稀了餵給孩子喝。
特別可怕的是,公眾認為粉狀嬰兒食品是造成第三世界國家嬰兒高死亡率的罪魁禍首。
在1974年,英國一家慈善組織印發了一本28頁的小冊子,標題為《嬰兒殺手》,其中特別抨擊了瑞士的雀巢與英國的尤尼蓋特兩家跨國公司在非洲錯誤的市場導向。由於這本小冊子的出現,公眾不但開始意識到了嬰兒食品的問題,而且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對雀巢公司的關注。一年以後,德國的一個研究小組還印發了《嬰兒殺手》的德文版,從而把事端推向了高潮。最初的英文文章批評的是整個嬰兒食品行業,但德國的激進者們卻單單挑出了雀巢公司的不道德行為,並把文章改名為《雀巢殺害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