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軍、工這兩種極為受人墨客貶低看不起的職業有了足夠穩定的後備人員……
像覃二這樣祖輩軍戶出身的人,種田雖然不是一把好手,但是打架劈人卻是有祖輩遺傳的天賦,而像村裡孫老頭這樣的鐵匠,至少能幫助村子裡解決一些生產工具之類的應急產品。現在的鄧時鋒是什麼都缺,不管你之前是幹什麼的,哪怕是燒窯賣炭的對於鄧時鋒來說都是極為寶貴的人才;雖說鄧時鋒還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不過他和他腦海中很多記憶都極為認同一句話:
“用人之長,天下將無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將無可用之人!”
jīng彩推薦:
012:田土之爭和土官
() 在稍微清楚村子裡的人員成分之後鄧時鋒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再深挖下去,家家都有難唸的經,他們每家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作用,對於這一點,想要在一見面就弄清楚是絕對不現實的,不過如果鄧時鋒決定要利用起這批人的話……他相信自己有這個時間去慢慢完成這些事情。
結束關於成分上的問題,鄧時鋒很快的便丟擲了下一個他很關心的問題——今天襲擊村子的那些人是誰?!
說起這些人,覃二和在座的其它人臉sè一下子就變得相當憤怒,即便還沒開始敘說這些人的來歷,仇恨值便已經迅速的爆表。很快,在這些人你一句我一言的聲討,還有鄧時鋒腦中歷史記憶的補充之下,鄧時鋒明白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特殊的環境背景。
首先要提及的是那些襲擊者的行為並不是啥私人恩怨,而是明朝時期,廣西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明朝zhèng ;fǔ公開甚至是極力支援的武裝奪田行為。
明代廣西的農民起義,往往與田土問題密切相關。《懷遠縣誌》史載:“凡大盜,起於官差之擾、田土之爭。”一句話便清晰的表述了明朝封建社會後期,廣西社會環境農民起義的特點。特別是由於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這種“田土之爭”又與民族鬥爭相聯絡,具有不同於其他省份的若干特點。
所謂“田土之爭”,就是地主與農民之間兼併與反兼併的鬥爭。明代廣西土地並過程的突出表現之一,是封建官府實行大規模的武裝佔田。明初在廣西駐有重兵,用以防範與鎮壓少數民族起義。朱元璋認為:“(廣西)溪峒瑤獠雜處,其人不知理義,順之則服,逆之則變,未可輕動。惟以兵分守要害,以鎮服之。”因此,從洪武六年起,明王朝廷便開始在廣西設定一系列的軍事鎮壓機關。除了十個衛所之外還在衛所下面設定超過三十個檢巡司。從此以後,一個個軍事據點,星羅棋佈地分佈在廣西各地,各重要據點都派軍隊駐守。據載,洪武、永樂年間,廣西官軍至十二萬”之多。如此眾多的官軍駐守廣西,每年需要大量軍炯,而明初在廣西由於實行軍屯制度,軍晌尚可勉強得到解決。到明中葉,據《弘治實錄》卷六六記載:軍屯破壞,“所領屯田,典賣都盡,”軍隊“一有調遣,相率逃亡。”到弘治年間,廣西官軍只剩下一萬八千,“且官多庸懦,士多老弱,軍政不修,兵威不振。”
明中葉廣西同全國各地一樣,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震動了明朝廷。規模較大者有大藤峽起義、府江府江起義、八寨起義、古田起義等。明統治者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為著鎮壓農民起義,便大量招募士兵,作為鎮壓農民起義的馬前卒。這種招募來計程車兵,又稱為耕兵或田兵,由zhèng ;fǔ分與土地、耕牛、農具和種子,實行且耕且守。而這些耕兵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明朝統治者採用武裝佔田的手段從農民那裡強奪來的。
明統治者首先把起義地區的土地稱為“賊田”,實行武裝佔領,而後分給士兵耕種,使之成為鎮壓農民起義和掠奪農民上地的有力工具。明統治者的這種武裝佔田之法,就是採用所謂“以夷攻夷”的手法,把廣西農民起義鎮壓下去。正如《嘉靖實錄》卷三一二中記載:嘉靖二十五年六月明朝廷的巡按御史馮彬在總結鎮壓廣西農民起義經驗時所指出的:“廣西兵不滿萬而賊數萬,每歲必召募以防賊,不若召募以剿賊,……據其巢,耕共土”;又說“蓋賊之所穴,皆美田肥土,我兵無不願得之者,因其願而令之,蔑不勝矣。”
在侵佔的過程中,統治者不僅強佔少數民族耕作的田地,對一些底層漢族人口的土地也沒放過,因此加劇了廣西民間的矛盾,明統治者在廣西流官地區實行的武裝佔田,應該說是造成明代廣西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多發生的根原因。
明王朝的統治著都已經公開讚許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