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山窩裡的全球首都 作者:

的康乾時期,這幾種高產作物的出現極大的填補了國人們巨大的糧食需求,因此在後世中有一種觀點,清朝之所以能有康乾盛世,其最大功臣應屬這幾種農作物幫助清王朝養活了大量的人口。

這幾種作物現在在中國的土地上應該還處在一個適應過程逐漸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但何時傳入廣西在後世還有很多的爭議,如玉米為例:從方誌上看,雖然在明嘉靖年間就有《廣西通志》和《南寧府志》對玉米的記載,可在描述上卻和玉米的造型(米粒大小)、sè澤(黑sè)上有很大差異;而一直到雍正年間所作的《廣西通志》卷三十一“物產”記載:“桂林府玉米,白如雪,圓如珠,品之最貴者”,這才算是正式的出現了符合玉米sè澤、外形的記載。

這種現象應該是因為廣西自古以生產稻米為主,而且地像芋頭這樣地莖類作物也有不少,再加上這些物種還在處於適應期階段,所以這幾種作物的種植發展比較緩慢,到清初也僅山地稍有栽植。而除了它們自身適應過程的期之外,推廣緩慢還有一個原因是無人引導。

在後世,經常可以看到電視新聞報導中:某鄉在某某領導的帶領下引進什麼新品種,大力推廣該作物的種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給農民增收創收,人均收入從多少增長到多少,下一步,某某領導又準備籌措、引進多少多少資金,在地建立相關的工廠,對該作物做進一步的深加工,增加其產品附加值云云……

以上這一新聞報導中,經常會出現某某領導或者是某某先進個人帶領全村人這些詞語,這其中政治新聞宣傳需要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自古以來,由於土地有限平均畝產也很有限,農民可不會亂種農作物,特別是古代,亂在自家那點薄田裡種東西,那可是拿自己和全家未來一年的口糧來做賭注,農民們自然是謹慎謹慎再謹慎;再加上沒有人引導沒有人教導,各種新作物扔到地裡完全就是看它們自行生長,觀察幾年作物的收成、長勢還有對出工需求進行比較後後這才逐漸的能夠接受,這期間的過程是以年來做時間單位的,短則兩三年,長則可能十幾甚至幾十年。而出於保守考慮,你讓農民在屋前屋後菜地溝壑裡種這麼一些他們還能夠嘗試一下,但是要讓他們拿出自家諸多的耕地來種他們不認識的東西……打死他們都不會幹!因此在後世,對於一種新的農作物,除了村裡的帶頭人進行一年甚至幾年收益的親身證明慢慢推廣之外,如果要想快速大面積推廣種植,一定要有zhèng fǔ出面,對大面積推廣種植後的收購以及承諾萬一歉收甚至絕產給予一定的補償,村民們這才能夠大面積的推廣種植這些作物。

而古代歷代王朝zhèng fǔ中,由於官員之間相互掣肘和覬覦那些官位,官員們也出於對自己官帽的保守考慮是不會亂推廣物產種植的,推行一種新作物會受到各方面來自的壓力,如果推廣得好高產你有功勞,但產量不高甚至是歉收什麼的……地大戶只要找人隨便參上這麼一……發配邊疆都算是最輕的。像在桂西的河池地區,這裡的地形被稱為七山兩水一分田,而且這些山還特麼的都是喀斯特地貌的熔岩石頭山,地表上不僅只有薄薄的一層土而且養分也極為的貧瘠,在這種地方後世中的老百姓是在石頭縫裡找土,東一株西兩株的在種植玉米這種極為適合當地特點的糧食作物,它也是到了清中期嘉慶年間才逐漸得以在當地推廣開來……

可以,玉米進入廣西我們算它是十七世紀初期,但在沒有農官還有zhèng fǔ的推廣普及下自行鋪開,真正普及已經是到了十九世紀初經過了一百多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可見zhèng fǔ引導、推廣和找適當人員領頭種植對於一種農作物的推廣有多麼重要的作用。明白了這點,鄧時鋒這才苦心積慮的弄這一次聚餐,就是要為了借用自己在村民們心中的神威,來推廣這些對自己對村民們都極為重要的糧食作物!!

至於這些作物的種子是否能夠像時空的老祖宗那樣需要時間來適應呢……鄧時鋒表示,從農用三輪車上翻出來的這些種子(紅薯土豆另算,主要是一些袋裝的種子)基上都是廣西農業種子單位銷售的東西,它們和自己一樣,以現在老祖宗、後世小輩穿越者的身份,早就已經繼承老祖宗們的遺傳,適應了廣西的土質還有氣候了!!

jīng彩推薦:

022:教育

() PS:一沐這周衝榜,需要很多推薦票、會員點選還有更多的收藏,求各位大大看後不吝手中的票票支援一下一沐,謝謝。當然,這週一天兩章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