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④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⑤之心;非所以內交⑥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⑦於鄉黨⑧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⑨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新浪讀書獨家首發)仁之端⑩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六)
章旨
孟子勉人擴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註釋
①不忍人之心憐恤別人的心情。不忍,對別人的不幸感到難過和同情。
②先王上古的聖明君王。如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等。
③運之掌上運轉小物件於手掌上。比喻很容易。
④孺子兒童、小孩。
⑤怵惕惻隱驚懼、傷痛。怵,音chù。朱熹《孟子集註》:“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
⑥內交與人結交。內,音nà,今作“納”。
⑦要譽追求好名聲。要,音yāo,追求。
⑧鄉黨鄉里、同鄉的人。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⑨非惡其聲而然不是因厭惡名聲不好才如此。聲,聲譽、名聲。
⑩端端緒。這裡指人性中所具有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端緒。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四端和四肢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是固有的。四體,四肢。
然古“燃”字。
達流出、湧出。
保四海指保有天下。四海,猶言天下。
析論
本章是孟子闡述“性善”基本理論的一章。他認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國家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擴而充之的結果。若善端盡失,則無禮無義;無禮無義,其與禽獸何異?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備,在於後天不斷的存養擴充。所以善端雖小,如能推擴充實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麼看到人民遭凍餒、罹災患,必然憐恤之、拯救之、保愛之,這就是不忍人之政。世間一切有益人類的偉大功業,其起源常不外是由於心中的一點善端,只要能擴而充之,則世人並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這裡孟子以泉、火為喻,極寫擴充之後,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於善端的擴充,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就個人來說,能擴充善端,從事於個人的修養,就可以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這是獨善其身的表現。就國家來說,從事於人群的服務,就可以推行王政,功至於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浪讀書獨家首發)天下可運於掌”。這是兼善天下的事業。
。。
孟子卷·論性善(2)
其實,在政治上我們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須發揚惻隱的仁心,隨時替人設想。眾人總愛評論現今社會的各種亂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們深一層探究,是不是由於大部分人都沒有擴充其不忍人之心,才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二)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①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②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上·一五)
章旨
孟子言愛親敬長,乃人之良知良能,勉人加以擴充,而達於天下。
註釋
①良能與生俱來的能力。下句“良知”解法同此。
②孩提指兩三歲的兒童。
析論
四端是孟子性善說的基礎,是人與非人的區別所在,與四端相應的即是仁、義、禮、智四德。然則四端從何而來?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來就有的,不是後天加上去的。本章所說的不須經過後天學習、思慮的天賦本能(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說裡的四端。這只是善的萌芽,還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後天的擴充。
儒家肯定人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