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一點清明之氣。有了這一點清明之氣,與一般人的所好所惡,相接近的也只有那麼一點,但是醒來之後,與物交接,難免又要受到物質的誘惑。如果存養本性的功夫不夠強,不夠堅定,這些夜裡滋長出來的一些清明之氣又會喪失掉,而做出不合仁義的事情來。這種情形一再地反覆產生,形成了慣性,遮蔽了良心。表面看去,這個人好像沒有良心,其實他能自覺良心的存在,做錯事也會羞愧痛苦。無奈只是敵不住外在的誘惑,良心的力量衝不出心魔的重圍,因循苟且,遂成為十足的壞人。於是大家就認為他沒有仁心善性,生來就是壞人,難道人真的沒有善性嗎?
孟子卷·論性善(5)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所有的惡習都是後天沾染的。譬如考試之後,成績不夠理想的人,都會自責考前不用功,這證明他有良心……善良的本性,才懂得自責與後悔。不過這種良心發現之後,便應該好好用功,加倍努力。否則一受外力影響,又會偷懶貪玩,下次考試時,成績仍然不理想,看在大家眼裡,以為這是生來就偷懶貪玩的劣根性。難道是真的沒有善良的本性嗎?其實不然。所以孟子告誡我們要把持本性,不要喪失良心。
(二)
孟曰:“自暴①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②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③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④,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⑤也;義,人之正路⑥也。曠⑦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離婁》上·一○)
章旨
孟子哀痛暴棄仁義者自甘墮落。
註釋
①暴猶“害”,糟蹋的意思。
②棄拋棄。
③非詆譭。朱熹《孟子集註》:“非,猶毀也。”
④居仁由義存仁行義。居,居心、存心。由,行。
⑤安宅可安居的住宅。
⑥正路正大的道路。
⑦曠空。
析論
前一章“牛山濯濯”說到人心因不用不思而迷失,人生便也因心之迷失而沉淪。但什麼叫做不用或不思呢?就是不順著他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做決定。什麼是本性呢?那就是仁義。
仁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真實德性,這種德性是與生俱來的“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慾陷溺之危”。人總要經常保有它,順著它,心才會安穩踏實,這就叫做“安宅”。義也是一個人內在真實的德性,是待人處事的準則,“乃天理之當行,無人慾之邪曲”。人必須遵此而行,才能在這世上與人和樂相處,共成一體,這就叫做“正路”。這“安宅”與“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順著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為真實有意義的存在,但是卻有很多人漠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而棄之不顧,白放著人生美好的大道而棄之不行,結果徒然使自己陷溺於衝突矛盾、痛苦迷惑之境,這不是很悲哀嗎?這些人就是“自暴自棄”的人。對自暴自棄的人,跟他說什麼話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不信仁義,所以也就“言非禮義”;跟他一起從事事業也不能成功,(新浪讀書獨家首發)因為他不能“居仁由義”,處處都會和社會環境相沖突。像這樣不能居於“安宅”、行於“正路”的人,真是可哀。其所以如此,乃是自放其良心,不能存養善性的緣故。
人生在世,父母是我們最好的保護者,老師是我們最好的指導者,聽從父母或老師的指引,就是屬於“居仁由義”的事,但是有些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無視於仁義,到頭來成為問題青少年,這不是很悲哀的事嗎?讀了此章,真要好好思考反省啊!
(三)
孟子曰:“仁,人心也①;義,人路也②;舍其路而弗由,放③其心而不知求④,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一一)
章旨
孟子言為學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心。
註釋
①仁人心也仁,是人人固有的愛人之心。
②義人路也義,是人人應該走的大路。
③放亡失、丟失。
④求尋找、找回。
析論
孔門有三千弟子,最被孔子許為好學的是顏回。顏回的成就屬於德行科,可見孔子的教學最終目標除了知識的長進外,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培養。孔子的道德總概念是“仁”,孟子則開展為“仁、義、禮、智”四項,四項之中,孟子尤重仁、義,認為仁、義之心是人的良心本性,一切道德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