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亂其所為⑨,所以動心忍性⑩,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告子》下·一五)

章旨

孟子借聖賢興起、國家存亡的事例,說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憂患的環境,可以使人困心衡慮,動心忍性;安樂的環境,則會使人苟且偷安,生活糜爛。

註釋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舜發跡於歷山的田野中。畎畝,田野。畎,音quǎn,田溝。畝,田壟。

②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在搗土築牆的生涯中被殷高宗所舉用。傅說,殷代賢士,隱於版築,殷高宗舉以為相,國大治。說,音yuè。版築,古人築牆的方法,以版夾土,將土搗實以築牆。

③膠鬲舉於魚鹽之中膠鬲在販售魚、鹽的商場中被周文王舉用。膠鬲,殷代賢臣,遭紂之亂,隱世經商,周文王知其賢而加以舉用。鬲,音gé。

孟子卷·論教育(10)

④管夷吾舉於士管仲在牢獄中被齊桓公舉用。管夷吾,字仲,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諡敬。士,獄官,此處指獄官所掌理的囚繫人犯之事。

⑤孫叔敖舉於海孫叔敖隱居在海邊耕種,被楚莊王舉用為令尹。孫叔敖,字叔,名敖。春秋時楚國人。

⑥百里奚舉於市百里奚在交易貨物的市場中被秦穆公所舉用。百里奚,春秋時人。原來任虞國大夫,晉獻公消滅虞國,俘虜了百里奚。百里奚逃到宛,被楚國人抓到,秦穆公聽說他賢能,用五張黑羊皮把他贖回,授以國政,相秦七年而秦霸。

⑦餓其體膚讓他身體受到飢餓。

⑧空乏其身使他困窮。空乏,窮困缺乏。

⑨行拂亂其所為做事時,拂逆擾亂他的所作所為,行,行事。拂,違戾。

⑩動心忍性聳動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動,聳動、警動。

曾增也。

人恆過然後能改一般人常是有了不當的言行之後才能改正。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困滯鬱結在心志中,阻礙梗塞在思慮中,然後才能奮起振作。趙岐《孟子注》:“衡,橫也,橫塞其意於胸臆中。”作,奮起。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從別人的臉色來驗證,從別人的聲音來聽取,然後才能警悟通曉自己的過失。徵,驗。喻,知曉。

法家拂士法度的世臣與輔弼的賢士。拂,音bì,弼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處在憂患中才知奮鬥生存,處在安樂中易於縱恣而敗亡。

析論

孟子綜觀古史,發現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都是早年遭逢艱困,備受煎熬。然而,這六位聖賢都是剛毅堅忍,不屈不撓,以惡劣的處境為熔爐,自我淬礪;以橫逆的人、事為養分,涵養智慧。他們終於透過嚴格的考驗,步步提高人生的境界,或成為仁民愛物的帝王,或成為輔弼君王的賢臣,對天下、對國家、對歷史文化各有其卓越而深遠的貢獻。

於是孟子進而提出相當深刻的闡釋。他認為像虞舜、傅說等這樣的聖賢之所以飽經憂患,備歷艱困,是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肩負上天所交付的重責大任(啟迪民眾,安定天下的責任),必須接受怎樣的磨鍊呢?孟子昭示世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換句話說,也就是“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的潛力是很大的,聖賢的潛力更是可以不斷開發。越是環境艱困,越是橫逆當前,就越能激發出潛藏在生命深處的能力、(新浪讀書獨家首發)智慧。一旦他們豐富了閱歷,恢弘了氣魄,充實了學養才能,深厚了道德修為,因緣際會,得遇英主,自能成就大格局、大事業。

至於一般人,是否也要歷經磨鍊,才能成長、成熟,從而有所作為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人恆過”到“而後喻”八句,就是針對一般人來說的。一般人還未成為聖賢,自然難免犯過。當他們遭逢事窮勢蹙的際遇,自然會心中鬱結,思路不暢了。經過深思力索,終於想通了,於是奮然興起,有所改善,有所作為。當他們犯了言行之過,別人的不滿、怨怒之氣,或者形於臉色和眼神,或者發於聲音和言辭。察覺別人的辭色,於是心中有所警悟,從而知過、改過。像這樣不斷的“困於心,衡於慮”;“徵於色,發於聲”,雖然本身原非聖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