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假以時日,也能培養相當的才智,而發奮圖強,有所作為了。
個人的人生,固然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家的興亡,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政府中,如果缺少老成謀國、能遵守大經###的大臣;如果缺少忠肝義膽、具大智慧、骨鯁端方的輔弼之臣,必然是小人道長,日益沉淪。在國際間,如果沒有強敵環伺,虎視眈眈;那麼這種群小當道、君臣怠弛的政權,其前途也就不言而喻了。
問題與討論
1�學習語言,必須安排怎樣的環境?
孟子卷·論教育(11)
2�請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環境。
3�孟子說:“人樂有賢父兄。”原因何在?你對這句話有何感想?
4�在求學的生涯中,你曾有過“動心忍性”的經驗嗎?這樣的經驗,對你有什麼啟示?請扼要加以敘述。
5�請舉例說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孟子卷·論政治(1)
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主軸在於“保民”,所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七)民為邦本,無人民即無國家,無國家即無國君,無人民也無社稷;國君與社稷,皆為保民而立,是以人民最為可貴。而保民之道,在於制民恆產,使仰事俯畜,養生送死而無憾。如國君不能盡保民之責,人民無法安居樂業,那要國君又有何用?所以孟子主張國君不能盡責,可以“變置”。這種“民貴君輕”的主張,在孟子政治思想中,極為重要,故列為本大類之首。
為高必因丘陵,為方圓必因規矩,因勢利導,自然易行。先王之道,猶如丘陵;先王之法制,猶如規矩,行之既久,又復有效,自當因之而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主張為政必須“因先”。但是孟子也認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離婁》上·一)徒有先王的良法,而無賢者的推展,也是難以發揮功效的。所以國君必須尊重賢者,重用賢者,使賢者居於高位,得盡所能以治國,由此可見孟子法治、人治兼顧之政治理念,故以“因先尊賢”之目居於次。
戰國時代,諸侯黷武,兵連禍結,民不聊生。孟子有見及此,故極力反對戰爭,以為人君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可保民而王,何用戰爭?故舉凡聳動國君,自稱“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的人,孟子皆目之為“民賊”,由此可見孟子對戰爭之憎惡。今故以“仁者無敵”為目而次之於末。
一、民貴君輕
孟子政治思想中,民貴君輕是他的重要主張。民貴主張,是民本思想的延伸,孟子認為人民是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君主與社稷,都是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與社稷不能盡其職,就應該更置,故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本單元首章。“湯放桀”一章,闡明桀、紂為殘賊之君,乃為一夫而被殺,以發明民貴君輕之義,故次之。天下既以民為貴,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故又以“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章次之。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與民同好,依然可以王天下,而“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章,正是與民同樂之旨,故又次之。國家既以民為貴,保民者能王,“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章正論斯旨,故又次之。王化之本,在於養生送死足備,然後導之以禮義,故以“寡人之於國”章再次之。君能以民為貴,而行仁政,則民能親其上而死其長,故終以“鄒與魯哄”章殿其後焉。
(一)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①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②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③,粢盛④既潔,祭祀以時⑤,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盡心》下·一四)
章旨
孟子主張以民為貴。以為社稷、君主皆因民而立,若不能盡其護民之職,則不妨更置。
註釋
①社稷土谷之神。社,土地之神;稷,五穀之神。古代帝王、諸侯建國之後,往往立壇祭祀社稷,以祈豐年,後因以社稷作國家的代稱。
②丘民人民。趙岐《孟子注》:“丘民猶言邑民、鄉民、國民也。”
③犧牲既成祭祀所用的牲畜養得很肥美。牛、羊、豕之屬,色純者為犧,完整者叫牲,肥美所以稱成。
④粢盛音zī chéng,祭祀所用的黍稷。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⑤祭祀以時按照時間祭拜。
析論
在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