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自序(1)

人們說,年紀大的人愛憶舊。我現在有了切身的感受,而且這種情感,猶如香山的紅葉,秋愈重而色愈熾。我於2001年5月退居二線,有時對在職的從業人員講,你們在創造歷史,我在回憶歷史。雖不盡然,但卻是事實。《新聞背後的故事:我的親歷實錄》所集納的是筆者40多年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經歷的一些重大宣傳報道的真實記錄。所謂重大宣傳包括重大節日、重要活動、重大事件等,是新聞報道最有特色的一部分。

我1940年出生在山東省肥城市城上村。我們這代人經歷了太多的歷史變遷。我這個人很幸運,從舊社會走進新社會,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文革”走向改革開放,生活在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一箇中國從貧窮走向富強的時代,經歷、目睹了幾十年的巨大變革;我從學生時代就喜好新聞,在大學學新聞專業,從1964年開始,40多年一直在中央新聞單位工作,如願以償。概括地說,在我的新聞工作生涯中,前後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1964年從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後近30年,從“文化大革命”前到改革開放初期,搞對內廣播新聞宣傳工作;二是1993年被調到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工作,同時兼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前後8年多,做對外宣傳工作;三是2001年5月退居二線後,在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人權研究會從事人權研究和宣傳工作,在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也就是說,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在中國大變動、大發展的年代,我在新聞宣傳報道這樣一個時代前沿的崗位上,見證了人民共和國的偉大變革,報道著人民共和國幾十年諸多重大事件。

本序言只是結合自己的經歷,介紹一下與本書有關新聞事件和文章的歷史背景。

我與新聞工作結緣純屬偶然。小時候農村沒有文化活動,我愛聽大人講故事,愛聽藝人說書,上了學愛好語文和文學,做過當“作家”的夢。後來在肥城縣第一中學讀初中、高中,看到了肥城縣辦的一份報紙,引發了我想當縣報“記者”的激情。縣報記者可以滿縣到處跑,接觸好多新鮮事,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多麼愜意!1960年高中畢業時我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的新聞系,這不是因為我喜愛廣播,只是因為好考。我那時對廣播一無所知,除了農村安裝在樹上的大喇叭(農民稱為“戲匣子”)以外,竟不知道收音機是個啥樣子。填寫高考志願時我只想報考新聞,在僅有的設新聞專業的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廣播學院之間挑來挑去。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之所以成為我的首選目標,因為學院初創,廣播是冷門(不像現在如此紅火),招生人數又最多,自然考取的機率就高。沒有想到,我竟由此與廣播結緣,竟由此奠定了我未來的人生工作道路。

1964年我從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畢業後,走進了北京復興門外的廣播大樓,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簡稱“中央電臺”)一待近30年。中央電臺是國家電臺,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人民共和國新聞輿論重要而敏感的部位,起著傳達政令、宣傳政策、提供資訊和文化娛樂的作用。中央電臺這一新聞輿論工具的地位、性質和特點; 決定著它對全國社會輿論的重大影響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一直與共和國的脈搏一起跳動,尤其是在歷史變化和發展的重要關頭。從1964年到1993年,我在中央電臺工作期間,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風雲變幻、跌宕起伏、驚天動地的30年,我在中央電臺這樣一個政治敏感的崗位上,與人民共和國一起經歷暴風驟雨,經受風與火的考驗。

1964年我進中央電臺不久,首先遇到的是“文化大革命”。在我的記憶中,新中國成立後,黨內的“路線鬥爭”與全國性的“階級鬥爭”等各類政治運動接連不斷,所謂“文化大革命”實質上是一場“政治大革命”,而且是“史無前例”的。它來勢迅猛,席捲神州大地,震撼著全世界。那是一個混亂的瘋狂的年代,誰都在劫難逃。長達10年的內亂,使中國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給人民和國家造成了深重的創傷,也給廣播宣傳造成嚴重危害,中央和地方的各種傳媒有著基本相同的經歷。在我黨我國的歷史上,“文革”是一個特殊的政治時期。對於“文革”,中共中央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已經做出結論:“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