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宣傳帶來了政策和策略上的變化,講“美國”、“美國政府”多了,而講“美帝”少了,點尼克松的名字更少了。《公報》的發表帶來了對臺灣宣傳的變化,對“美帝國主義立即從臺灣滾出去”等提法作了相應的變化,對臺灣宣傳的方針政策作了相應的調整。《公報》發表後就全球戰略的提法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過去的“美蘇兩個霸權主義國家”的提法改為“蘇美兩個霸權主義國家”。《公報》的發表又一次出現了全球性的“中國熱”,許多國家進一步調整與中國的關係,有些國家紛紛與臺灣國民黨斷交,與我建立了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也有的國家由此與中國的關係疏遠。與這一系列的重大變化相適應,我們的宣傳報道方針也作了調整。
中央電臺的宣傳到3月1日,維持尼克松訪華期間的口徑;3月2日至4日,美國部分人員未走,維持與先遣人員到達時相同的宣傳口徑,作為過渡,開始有控制地播出有揭美批美內容的文章,並播出樣板戲《奇襲白虎團》等;此後開始播出《全世界人民一定勝利》等歌曲,逐步恢復正常播出。這個“正常播出”實際上已經不是尼克松訪華前的簡單重複。
中美建交與鄧小平訪美
中美關係駛入正常軌道
1978年12月16日10時(北京時間),中美雙方同時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事前,15日晚,廣播局局長張香山召###議說,明天上午10點有重要廣播,宣佈中美建交,並由華國鋒總理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中央電臺要準時播出,內容事先要絕對保密。圍繞是否事先發預告,有過一段小小的插曲。出於保密,15日明確不作預告。16日上午8點55分,又匆匆決定發預告,9點中央電臺趕發了“今天上午10點鐘有重要廣播,請注意收聽”的預告。事後得知,原先中美商定都不作預告,後來聽到###已播出“有重要政策宣告”,我們也決定發預告。
在人民大會堂宣佈中美建交公報時,中央電臺作了現場轉播,前後不到15分鐘,是中央電臺歷史上時間最短的現場轉播。隨後又由播音員夏青、林茹分別播出了中美建交公報和中國政府的宣告,共6分50秒。中央電視臺同時播出,《人民日報》趕發了號外。公報中明確宣佈:“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宣佈建交公報後,華國鋒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回答了中美關係問題。因屬於中外記者招待會,沒有什麼內外區別問題,中央電臺曾經提出轉播招待會實況,但出於穩妥、安全,沒有同意轉播,中央電臺於12點30分播出了錄音實況,落在了外國記者報道之後。對錄音實況的處理,廣播局局長張香山批准了中央電臺提出的四點意見:一是回答問題涉及到內容不當的要修改,說話重複、有語氣詞等不影響內容的保留;二是外國記者的提問(包括直接用外語)照原樣播出,不必刪節,也不必混播(有人提出要混播),翻譯中的外翻中保留,華總理回答時的外文翻譯刪掉;三是招待會實況全部播出,包括開頭語和結束語,保持完整性和真實性,基本上保留招待會的原貌;四是華總理的錄音與播音員的錄播分別使用、分別安排,連續播出兩天(實際共播出12次)。當天晚上的《全國聯播》節目中播出了公報、宣告、記者招待會實況、美國總統卡特在美國同時宣佈建交的訊息、中國各界人士的反映。中美建交是兩國之間的大事,又是一件事關世界全域性的大事,但中央採取了慎重態度,通知各地不搞慶祝遊行,不敲鑼打鼓,宣傳上也不搞大的舉動。中美建交是雙方戰略利益需要的結果,機密性很高,但為什麼會在1979年1月1日建交之日前公佈建交資訊?事後得知,一是擔心洩密,當時美國輿論已有風聲;二是趕在22日美國國務卿萬斯與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會談之前,製造輿論;三是美國看準了中國的市場,急於與中國做生意。
自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以來,中國的國際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許多國家向中國示好,大大加速了與中國建交的步伐。歷史表明,每次國際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引起國際關係新的分化與組合,都會給我們的宣傳政策和策略帶來急劇的複雜的相應變化。中美建交又一次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中國新聞界提出:對中美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國際反美活動如何報道?是繼續反對兩霸還是反對一霸?中美建交使過去許多與我疏遠的國家接近了,也使有的與我親密的國家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