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宣傳上如何把握?中美建交的同時是美國與臺灣斷交、廢約、撤軍,對臺灣當局是個沉重打擊,對臺宣傳的政策、策略如何變化更有利於統一?等等,都作了及時的研究,採取了相應對策。例如,中央電臺在對臺灣廣播中不再使用“蔣匪幫”,把“解放臺灣”改為“和平統一”,後來中央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中美建交後不久,1979年1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央電臺及時作了報道,對中美關係的宣傳又一次掀起高潮。

中央電臺戰備廣播方案(1)

無論發生什麼戰爭,中央電臺的聲音都不能中斷。當時中央電臺的各種戰備措施,必須立足於早打(隨時都可能爆發)、大打(戰爭有小、中、大三種可能,最壞的可能是佔領中國的一部分土地,甚至北京)。

“備戰、備荒、為人民”,是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戰略方針,而且把“備戰”擺在了首位,足見毛主席的重視和心理情結。毛主席不僅提出,而且切實採取了一系列重大“備戰”措施,真的在“準備打仗”,如加快三線建設,實行全民皆兵和“深挖洞、廣積糧”等,廣播電臺自然毫不例外,而且是重點部門。

毛主席非常重視廣播的安全

毛主席把發生戰爭的形勢看得非常嚴峻,源於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國內外形勢,大陸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援下叫囂要“###”;中蘇關係破裂,摩擦和緊張關係不斷加劇。在這一形勢下,毛澤東主席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強調“備戰、備荒、為人民”和“要準備打仗”。

20世紀60年代後期,國際局勢更加嚴峻。蘇聯在中蘇邊境地區陳兵百萬,對中國構成直接威脅;中蘇邊境摩擦不斷升級,1969年3月中蘇之間發生了珍寶島事件,立即在全國形成了大規模示威遊行,宣傳上連續報道,備戰氣氛急劇升溫,箭在弦上,中蘇之戰似乎有一觸即發之勢。珍寶島事件後,戰備工作抓得更緊、更實,隨時“準備大仗”。1969年8月28日,中央發了關於戰備問題的通知(“八二八命令”),從此廣泛進行戰備教育,克服和平麻痺思想,各機關開始人員疏散、精簡、下放。9月15日中央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週年宣傳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充分提高對美帝國主義、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革命警惕性,“牢固樹立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從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觀點,克服和平麻痺思想,加強革命的紀律性。城鄉各單位都要認真檢查落實戰備,特別是國防工業及水、電、運輸、通訊、廣播等要害部門”。

中國各新聞媒體一方面把宣傳“備戰、備荒、為人民”和“要準備打仗”作為重要任務,一方面必須認真搞好自身的戰備建設,確保在戰時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準確、及時地做好宣傳報道。廣播是戰時宣傳和戰時全國動員最強有力的宣傳輿論工具。毛主席一向重視廣播電臺的宣傳和安全問題,每逢國內外鬥爭尖銳的時刻,直接過問廣播的事。1962年,毛主席在國慶節檢閱遊行隊伍時,在天安門城樓上對周總理說:“你們要管廣播電臺。電臺怎麼樣?不要出問題。”當天下午,周總理就召集有關方面負責人的會議,從內外兩個方面研究落實如何加強中央廣播局黨的領導、政治工作和安全保衛工作等問題,從內外兩個方面加強電臺安全,隨後周總理接連到發射臺去視察。1973年8月在黨的十屆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多次談到廣播局的戰備工作,廣播局代局長鄧崗後來在傳達時說:“毛主席在黨的十屆一次會議的講話中強調:‘辦好廣播,有關戰備工程是一件大事。’”鄧崗說:“毛主席對廣播局的戰備工作很關心,在黨的十屆一次會議上就問到這個問題。廣播局要安定,不能亂,不同於報紙。要在兩三年內建設一支堅強的廣播隊伍,真正做到中央要幹什麼就幹什麼。”

(類似的話,姚文元也多次傳達過。他在一次批閱在天津召開的“廣播規劃會議”的報告時,也提到毛主席的這一指示。1974年11月14日,姚文元在談到廣播電視宣傳時又說:“戰備工作是件大事。毛主席在十大一次會議上就問我,廣播局的戰備搞得怎麼樣?主席最近同外賓談話,一再談戰爭的危險性,廣播局要把戰備搞好,要能經得住戰爭的考驗。”)

戰備宣傳與中央電臺的備戰措施

戰備宣傳與備戰工作一直是中央電臺緊迫而重大的任務。當時,中央不斷下發有關戰備的檔案,各地都作為頭等大事去抓,全國的備戰氣氛異常濃,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媒體的宣傳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