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朗�6修靜,整理道教經書,編著較系統的道教齋戒儀範,稱南天師道。唐宋以後,南北天師與上清、靈寶、淨明等道派逐漸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o4),張道陵三十八代後裔張與材,受封為“正一教主”,統領三山(茅山、閣皂山、龍虎山)符籙,始正式公開稱為正一道,併為此後各符籙道派的總稱。元代以後,與全真派同為中國道教的兩大派。故所謂五斗米道,乃漢魏兩晉間世俗對張道陵所創正一道(即天師道)的稱呼,此稱呼只見於官修史書而不見於道教典籍,自南北朝以後不再有此稱謂太平道早期民間道教重要派別。東漢靈帝熹平(172—178)年間,冀州鉅鹿(今河北平鄉)人張角(?—184)創立。崇奉黃天(中黃太一)和黃帝、老子,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稱“黃天太平”,故名。張角是“黃巾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東漢中葉以後,朝政為外戚,宦官輪番把持,互相傾軋,政治黑暗,橫徵暴斂,有增無減,加上水旱頻仍,疫病流行,農民四起反抗。“諸明圖讖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立”(《三國志·魏書·武帝》注引《典略》)。時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李賢注謂“良”或作“郎”,即郎中醫生。)其弟張梁、張寶自稱大醫。兄弟三人皆行醫業。“太平道貌岸然師持九節杖,為符咒,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宣傳《太平經》“樂生”、“好善”是天下人所受天地之xìng的思想;斥責少數富豪“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飢寒而死,罪不除也”;主張自食其力,人人有權享用社會財物的太平世道,深得廣大農民擁護。史載: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遂以“方”為單位組織道徒,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共置三十六方,各方均立領統帥,而統一服從自稱天公將軍張梁角、地公將軍張梁、人公將軍張寶弟兄的指揮,實行教、軍結全的臨戰體制。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並用白土在京城寺mén及州郡官府mén上書寫“甲子”二字,大造甲子年要取代漢王朝的輿論。到了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初,開始調兵遣將,大方馬義數次到京師策動宦官封婿(nv字應為訁字旁)、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事被張角弟子唐周告密,漢靈帝下令車裂馬元義於洛陽。搜殺在京道徒千餘人;命冀州追捕張角等。張角等被迫提前於二月起事。“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起義者皆著黃巾以為標誌,史稱“黃巾起義”。奮戰十餘個月,張角病逝,張梁、張寶先後戰死,太平道組織領導農民反抗東漢王朝的鬥爭,在官軍的重兵圍剿下歸於失敗。但它加了東漢王朝的滅亡,並對後世農民利用宗教形式組織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有重要影響。李家道魏晉時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個道派。李家道的創始人是蜀人李寬。葛洪《抱朴子·道德》記載,吳孫權(222—252在位)時,蜀中李阿,xùe居不食,善以顏sè佔吉凶險,號稱八百歲公,後不知所在。後有道士李寬,到吳國而cao蜀語,能祝水治病,信奉者頗眾,以為李寬即蜀中神仙李阿,就共稱他為李八百。李寬創立的李家道,建立修道齋戒之室,稱之為廬,其道法有祝水及三部符導引日月行囗,服食神yao,吞氣斷谷。信奉李家道的公卿官吏,雲集其mén,避役民為李寬弟子者近千人。李寬死於瘟病,弟子稱其化形尸解成仙。後李寬弟子“轉相傳授,佈滿江表,動以千計”。(《抱朴子·道德》)晉代李家道傳人李脫,亦自言八百歲,自中州至建鄴(原吳國都城,今南京),以道術為人治病,展道眾,署人道職,信奉者頗眾。其妹李真多,也隨兄修道。李家道是蜀中道人在在江南創立的一介道派,影響及社會上層,教徒佈滿江南地區。它是巴蜀五斗米道在江南的展,是魏晉時期有一定影響的道派。李家道東晉以後即不見活動,徒眾大約融入天師道。帛家道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為祖師而得名。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治今遼寧遼陽市)人。入地肺山事董奉(三國吳孫權時人),教以行氣、服術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王方平),命其於石室中熟視石壁,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嶽真形圖》。義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訣。後入林慮山為地仙。大約在西晉時,即有一批尊信帛和的道士組成一個道教小集團,活動於中國北方。《抱朴子內篇·祛huo》:“有一人於河北自稱為白和(即帛和),於是遠近競往奉事之,大得致